“隔代溺爱”成了很多家庭无法迈过的坎。
案例:在家里孩子拿着彩笔在墙上涂鸦,妈妈就阻止男孩,还批评了他一顿。奶奶看见后,一把将孙子护在身后:“他还小懂什么,画一画又怎么了。”
这样的长辈,着实令人无奈。
因为在长辈眼中:孩子就是宝贝,做什么事都应该偏爱他,严重到甚至分不清原则。
被老人溺爱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有出息,难以在社会立足,这样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无法脱离被宠爱的依赖。
从心理学上来说:老人的溺爱是过度焦虑导致的。
因为长辈在照顾孩子时有一种责任感,觉得教育一切都是他的责任,所以在孩子的问题上就会过度紧张,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受欺负。
但是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老人帮我们照顾孩子是情分,我们不可能希望他们按照我们的方式教育孩子。
因此,将“养”和“育”分开,祖辈可以养孩子,负责孩子衣食住行等实际琐碎问题;父母负责心理抚养和深度陪伴,抚育孩子的心灵,做到各司其职,才是最平衡的状态。
养孩子:吃饱穿暖,保证孩子的安全就够了。
教育孩子: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顺位人,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做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比如说:
奶奶心疼孙子被人欺负了,父母就要保持原则,引导孩子分清是非对错;爷爷总是在孩子面前说脏话,父母就要用文明的语言带动孩子保持教养。
养孩子是老人的情分,教育却是父母的责权。“养”和“育”分开,才能杜绝孩子被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