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去给小宝打防疫针,发现今天的人很多,还没下车就发现队伍已经排到门口外面了。我抱着孩子在排队,老公去扫码,然后疫苗分诊。完成后换他来排队。我抱孩子去那边连椅等着。由于刚洗完澡,小宝不一会就睡着了。我发现大多都是宝妈领孩子来的居多,只有我这种小宝还太小的有老公帮忙一起来的。大部分家长领一个孩子的是少的,好多都是带两个孩子一起来的。家长需要排队,孩子就有坐不住的了,有出去玩的,有看手机的,也有老大老二争抢手机的,还有大声哭闹,喧哗的。我后面一个家长正排着队然后急忙到外面把自己的儿子领回来,估计是怕儿子在外面不安全吧,但是他的儿子显然不愿意进来和妈妈一起排队,所以妈妈拽着他的胳膊硬把他拉了进来,拉到连椅旁边的时候,儿子在地下开始打滚,哭闹。妈妈一边拽他起来,一边喊着他女儿的名字说:快点来,快点把手机拿来给你弟弟。这样的场面让我想起来最近快手上经常出现的视频。一个三岁的男孩儿和妈妈一起坐高铁遭喷的一个短视频。还有一个三岁小孩和妈妈一起做飞机而让别人点赞的事。
这几件事都指向了一个规则的问题。规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比如家里的规则: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的时候不能边玩边吃、早晚刷牙等。公共场合的规则:玩滑滑梯要排队、电梯要先下后上、想要玩别人的玩具要征求同意。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幼儿园的规则:回答问题要举手、公共玩具要轮流玩、午睡不能打扰别人、上课不能乱跑等。这些规则都是常见的,孩子日常能够经常接触到的,在遇到和规则有关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现在我们正在遵守一个规则,这个规则叫做要排队,排队的好处是每个小朋友都能玩到滑滑梯。 经过这种高频率的关于规则的展示以后,孩子就能逐渐明白一个道理:规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的,遵守规则是能给大家带来好处的。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
1、父母的榜样示范最有效
当我们要给孩子建立一个规则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不要打人,那么我们就不能用打骂的方式来制止孩子的打人行为。我们要求孩子不能总玩手机看平板,那我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就不能手机不离手。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能够遵守规则,自然会去效仿父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发生在每一天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的。
2、规则要有头有尾,保持完整
我们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或或者按照我们自己的要求去规定孩子的行为,当孩子2、3岁的时候,自我意识的发展非常强烈,对于我们单方面的要求通常都是排斥、抵触的状态,所以,在制定规则的时候,需要把握这两个原则:和孩子(2.5岁以上)一起制定规则,比如平板只能玩10分钟,一天只能玩一次,孩子能够参与制定规则,就更容易认可规则,遵守规则。要告诉孩子违反规则以后,会有什么后果,或者惩罚措施,比如平板时间玩超时了,就要取消次日的玩平板机会。
3、当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家长需要铁面无私。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规则的遵守都是“说最狠的话,做最怂的事”,举个例子,孩子边玩边吃饭,我们告诫孩子:“吃饭不要玩,再玩我就把饭收了,中间也不给你任何吃的,你就饿着吧。”
这样的狠话说了好多遍,但是却迟迟不付诸于行动,或者确实一狠心把饭收了,过了一会孩子可怜兮兮地喊饿的时候,又把饭端出来了。规则变成了空话,惩罚措施变成了纸老虎。所以,他律的作用不仅仅是要示范规则,还要坚定有力地制止和维护规则。
4、正向强化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
批评有时候可以立刻制止孩子不当的行为,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相比较批评,正向强化的效果更持久,毕竟每一个人都喜欢被表扬,被鼓励。什么是正向强化呢?当孩子此时此刻正在遵守规则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给与这样的表扬:我看到你刚才是用说话的方式来解决抢玩具的事情,而不是打人,非常好,你是一个遵守社交规则的孩子。把批评孩子“不要做某事”,转变成表扬孩子“做了某件事”,孩子记住的就是正确的做法。
其实归根到底,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不就是想让他停止现在错误的行为,做另一种正确的行为么?
比如如何给孩子制定看电视的规则呢?
第一步:和孩子商量每次看电视的时间
第二步: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在旁边放上时间沙漏或者闹钟
第三步:时间到,观察孩子是否会主动关掉电视,如果孩子没有关掉,妈妈在重复规则后果断关掉电视
第四步:安抚孩子哭闹的情绪
第五步:正向表扬孩子最终坚持了规则
方法看似简单,但只有圆满执行了,方法才是奏效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为人父母说到做到,遵守规则,孩子一定不会是“熊孩子”。
比如做滑滑梯要排队,做公交车要前门上车,后门下车,公共场合不能动别人物品,不能随意大声喧哗,这些都是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告诫孩子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