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满足,要教会孩子“有取有舍”
一个女孩因为妈妈减少她的零花钱,心生不满:
生日礼物只送我奔驰c级车,每个月零花钱只给我1000美元,我妈要把我逼疯了。
这个女孩的生活是极尽奢华的,15岁的年纪,却是满柜子的名牌包包、衣服、化妆品。
女孩是单亲家庭,妈妈平时又非常忙碌,所以总想给她最好的。
妈妈说:
“很小的时候,我就给了他信用卡,因为没有额度,她一个月可以刷掉一万美元。每个月,我还会给她5000美元的零花钱。”
妈妈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不想女儿和她一样辛苦,因此在物质上都是无条件地满足。
这位妈妈其实和大部分的父母一样都有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心思,总想用自己的辛苦换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
但是它的结果是什么?
在无形中埋葬了孩子心中的爱,养成了孩子“不思进取,只知道依赖父母”;孩子挥霍无度,欲望不断膨胀,永远不会满足现状。
就像女孩所说:
“我从小就是这样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因为妈妈会给我。她必须继续为我提供这样的方式,因为这是我唯一熟悉的生活方式。”
这就是因为,父母只会“给予”而不教会孩子“取舍”,才会养出一个只会伸手索要的孩子。
教育家卢文潮曾提到过一个观点: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得到的物质,会影响他未来对世界的看法,并且决定他们对未来物质的取舍态度。
如果从小到大他享受的都是最好的,最贵的东西,长大后会因为心理落差而无法适应生活。
他指出,适当的“放养”是有必要的,不一定要让孩子有最好的物质,其实让孩子吃一点苦头,才能让他明白在获得最好的对待的同时,什么叫来之不易。
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懂得取舍和控制,才不会一直索要。
首先,要让孩子“舍”弃一些东西:
1)不能凡事有求必应,对于无理取闹的孩子,有原则的拒绝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我都必须满足”。
2)用“只能选择一样”的约定,让孩子分清“想要”和“需要”;
想要的东西可以舍弃,需要的东西更有价值,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取舍能力。
其次,要让他自己“获得”:
袁咏仪教育孩子的观点是:孩子想要某种东西,要让他“换取”。
有一次她的儿子想要一条狗,袁咏仪就每天带着儿子去宠物店捡狗屎,就这样连续做了好多天,她才答应儿子买了一条狗。
孩子的主动获取,会慢慢具备自己找到物质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需求,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让孩子“有取有舍”,是教会孩子控制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