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是加引号的,不是绝对服从和无原则,而是尊重和负责,对事实尊重,对真理尊重,对孩子负责,是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前提的。
“听话”的另一个含义,是倾听孩子所说的话。很多父母不会“听话”,孩子本来愿意和父母交流,但父母总是喜欢打断孩子的话,或者在孩子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表现出不耐烦,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不想再和父母说话了。那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听话”的父母呢?如何才能做到“听话”?而且多听话便少用脑,这是很自然而且简单的道理。家长总是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好,但是若要孩子完全听话,再好也不会超过父母,更何况模仿另一个人,再好也只能学八成,结果可能会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孩子是不是也要一定“听话”?首先,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摆出愿意倾听的姿态,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家长想关心一下今天在学校孩子过得好不好?父母带着关心的神情,不管他说的有用没用有意思没意思,摆出十分愿意听他说的姿态,不时用些“是嘛”,“哦”,”对“等的感叹,那么孩子才有机会说出他们心里所想。如果孩子很想跟你说话,你呢盯着电视或报纸,妈妈忙着厨房里的工作,正眼都不瞧一瞧孩子的神情,孩子心里就会觉得父母根本就不关心,或是不愿意听,长此以往,孩子也就不愿意多讲了,所以用心听的态度很重要,孩子想跟你说话的时候宁愿放一放手里的事情,认认真真听孩子讲
完。
二,听对孩子要讲的主题,孩子还小,他讲话往往会缺乏重点,不知道讲的什么主题。我们要用心去领会孩子想要表达的主题。碰到有顾虑或有情绪的时候,孩子常常会绕来绕去或是用上不恰当的形容词。比如孩子说今天在学校里谁谁谁把我正在玩的玩具抢过去了,我真想打他,后来-------这时候不要急着去纠正打断他,批评他的想法,而是等他完整讲完了,了解他的观点和感受,或许他要说的是后来老师知道了,老师带谁谁谁跟我道歉了,我也说了没关系等等。
三,学会复述孩子的观点,孩子表达能力有限,他在说话的时候,我们不要急着教导孩子,或是轻易地对他的想法进行评论,要耐心让他练习表达,听他讲的内容,尝试把他讲过的话选择重点再复述一遍,正确理解孩子的观点想法,这样表示我们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觉,愿意站在孩子的立场一起思考问题。反之粗鲁的批评纠正孩子的想法,就算孩子辩不过你,可能孩子也会慢慢失去和你沟通的意愿。
四,接纳并关心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比如生气、害怕、伤心,失望等感受都是当时直接的反应,不应该受到批评和打断。父母应该接纳孩子在生气的时候可以大声说话,害怕的时候可以躲避,失望的时候可以有情绪。如果我们家长都能够做到以一几点,认认真真听孩子说话,表达对孩子情绪感受的理解,孩子在和我们沟通时就像在照一面镜子,他可以在我们面前真实表露他的情绪,感受,想法,不必担心会受到批评责备,孩子自己会努力找到自己的目标,调整自己的行为,孩子也不需要伪装欺瞒和造假。
学会做一个愿意听,会听孩子话的家长,你的孩子天必会「很听话」,但一定是一个愿意跟你说话的孩子。倾听孩子话的过程,是一个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做个会“听话”的父母,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