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28号星期天晴亲子日记第237篇
1.避免“破坏性”的批评
孩子童年时期的心灵是极度敞开的,父母如果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批评孩子,容易使他(她)产生消极自我暗示,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2.善于挖掘孩子的优点
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她)什么地方做得很棒,而不是揪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更有前进的动力。
3.不用“比较”来刺激孩子
经常拿亲戚朋友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作比较,看似“激励”孩子,其实会伤害他(她)的自尊心,别让他(她)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
4.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孩子的自信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小时候得到的爱越是有条件,他(她)长大后自我价值感就越低。
5.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
即使他(她)的决定很怪,有时也要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实践之后,孩子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很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6.克制想帮孩子快速完成的冲动
在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务前,家长要有耐心等孩子慢慢做,独立完成。虽然更耗时,但与你帮忙快速做完相比,孩子会更有成就感。
7.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当孩子陷入痛苦或忧虑时,父母要帮忙找一些摆脱方法。听音乐,阅读或与朋友交谈等,可能会有助于让孩子从失望中重新振作,调整心情。
8.父母的性格要乐观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你积极面对困难时,孩子就会感染这种乐观情绪。不要整天唉声叹气,给孩子一种“无法承受”的感觉。
9.教孩子“换位思考”
当孩子与别人产生矛盾时,教他(她)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想想对方为什么如此做事说话,能解开孩子心中的很多困惑。
10.让孩子明白人人都有缺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是人的天性,告诉孩子不用事事计较,原谅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收获一份好心情。
11.鼓励孩子“纳新”
父母要引导和鼓励孩子尝试改变,让他(她)喜欢并乐意接受新生事物,同时也要学会承受事物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变化。
12.让孩子与同伴多交往
宽容是在交往中培养起来的,孩子能理解别人的“不同”,才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与人友好相处,体会宽容带来的快乐。
13.不要过分严厉
孩子犯错家长要进行教育,但也要把握分寸并注意言行。生活在暴怒、斥责、谩骂环境中的孩子,很容易学习父母的“暴力”行为。
14.培养时间管理能力
帮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比如,跟孩子约定出去玩的时间,约定时间内可尽情玩耍;一旦时间到,就要提醒他(她)自觉停止。
15.适当给孩子奖励
要求孩子达到某个目标时,想办法把你提的要求和孩子自己的需求联系起来,给孩子一个动力,让孩子心甘情愿去完成。
16.通过游戏训练注意力
情境模拟游戏能锻炼孩子自控力,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在商店、学校等场景,一旦孩子走神,就要提醒他回到角色中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