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当妈妈后,说得最多的词汇就是:快!快点!快点啊!你们怎么这么慢!可无论我多么歇斯底里,孩子们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妈妈,我已经非常快了啊,能不能不要催了啊?”在孩子们磨蹭、拖延、不听话的无数个瞬间,我“痛心疾首”,绝望怒吼:“为什么我的孩子像个蜗牛一样慢?”我一遍遍拿起催促的鞭子,却收效甚差,打在孩子身上,却痛在我的心里。
自从开始坚持写日记以来,由原来的一星期一篇到后来的一天一篇,每天和孩子们之间所做的事情,快乐,难过,都会在深夜里在我的头脑里回放一遍,找找自己的错误,和正确对待孩子的方法,我性子比较急,我试着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去放慢脚步,不在后面紧紧的催促他们,发现效果很好,孩子们一点一点的向我靠近,无论干什么事情,都需要双向奔赴,一头热是不会长久的,反而适得其反。
经过这个假期的磨合,我找到了正确的引导,耐着性子,放下身段,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和他们互动,站在同一战线上,有的时候我出了错,我也会和孩子道歉,主动的去承认错误,这也是为孩子做好榜样,错了就是错了,对了就是对了。(今天还因为一个题,我看错了,和孩子主动承认错误了呐!孩子当时还拍着胸脯说,幸亏没做错……)
作为父母,我们一直在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快和慢。可是,孩子小小世界里的速度,不应该由我们来定义。
现在我才发现:他们的每一天,都有微小的进步。不能把孩子当兔子撵,蜗牛虽然爬得很慢很慢,但总有一天,会追上兔子的。就算追不上又能怎样呢?他已经是一只尽了力的蜗牛啊!蜗牛也有它的发光点啊,我们要换个角度去看待他们,立竿见影的教育是神话,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倾注耐心的等待的过程。
默默的等待,静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