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看到另一地区一位与自己一起参加培训的学友发了几张果树的图片,黄橙橙的杏子,紫红色的李子,个个果实饱满,看着就有无限的食欲。
下面跟着另一条信息,“我们小时候村里孩子多果树少,现在家家都有果树可村里孩子少,没人吃,也没有功夫摘。”
事实如此,现在村里留居的绝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村民,在村里种地的也是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绝大多数去了城里谋生,或工作,或打临工,偶尔也有种地的,只是春耕秋收的农忙时节参与种地的事务。
呆在村里的人大幅在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平日里,村里是看不到有多少人的,地里劳动的多是上了年纪的村民。只是在节假日里,乡间的道路上车辆多了起来,不过,这样的趋势似乎也在减少。可以预料的猜测,10多年后,村里的状况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有的村子会自然地消亡,那种回不去的乡愁会成为永久的记忆。
这是变化,也可以看作是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