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随记
予妈妈

2022年7月12日星期二

大王镇中心小学一年级二班张梓予妈妈第302篇亲子日记。

当你拼尽洪荒之力,还是迫不及待看嗷嗷待哺的宝贝,第一眼有些陌生。

似乎还不习惯,要和这个只会哭的家伙朝夕相处了吗?

电视里都是骗人的,新生宝宝那么粉嫩动人;

而眼前的他或她怎么看着有点……

生过娃的都懂的,乍一出生哪有那么光鲜。

漫长的哺乳开始了,你成了随时待命的奶牛。

一嗓子啼哭就把你惊醒了,比楼下查岗的保安大爷还要警觉;

饿了、难受了、还是想撒尿?你修炼成了育儿界的福尔摩斯;

观其像,闻其声,测其体征,原来是小胳膊压着了。

比生育之痛更难熬的,是哺乳忍受撕裂般的痛楚。

你咬紧牙关,含着泪,继续做个坚守岗位的好奶牛。

慢慢地,欣欣然地长起来了。

就像一株充满生命力的嫩芽,每天的神采都不同。

他/她开始不停发问,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是哪里来的?

你突然发现,自己内心,也住着没长大的孩子,需要被关注被肯定被爱。

它之前没有觉醒,但随着孩子的到来,似乎也在醒来。

-02-

你惊觉孩子在飞速地长大。

卸下纸尿裤,不再看朵拉,有点小脾气,从幼儿园进入了小学,眨眼作业多了起来,你开始为上哪所中学纠结,也开始关注成绩。

你思考怎么平衡工作与家庭,却发现人生这个功课,才刚刚开始。

与家人育儿理念有分歧,有的坚守孩子要听话,而你察觉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学习如何思考,成为自己才是终极命题。

你困顿如何去说服别人,却发现每个人都有根深蒂固的价值观。

家人说,孩子要揍一下才长记性。

而你说,不要粗暴,孩子要鼓励和肯定。

于是,有的妈妈陷入了妥协还是坚持的二元论。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二元对立表示我们只见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们的这一面。

它使我们和其他人、事、物分开,严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

你的心,开始从沉睡的思维中开悟,不再执念“我对你错”。

当你学会接纳不同,不是妥协别人的观点,也不是放弃自我主张,而是懂得了时代与环境的力量,不同个体的性格差异。

你发现,两者不存在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比起之前的焦躁,你明白孩子有自己内在的成长空间。

你们给予的,是有足够的爱的能力的场域,让他/她有足够的安全感。

比育儿技巧重要多的,是你的态度。你是大海,孩子是帆船。

当你沉淀自己,处事不惊,船只自然安稳。

你顿悟到,学习如何面对复杂的关系和冲突,是孩子给予你的机会。

而当你从执念中走出来,智慧和乐趣一起降临了。

-03-

信息时代,你发现自己也是知识碎片海洋里的一艘浮船。

前一秒钟,你说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就好了。

下一秒钟,也在羡慕别人家孩子怎么那么爱学习。

孩子似乎没那么自觉了,写作业不会像你理想中的自律。

你发现情绪平和很难做到,虽然很多文章说“妈妈平和是家庭的福气”。

忍不住了吼叫,孩子被你威慑了去写作业。

你也在后悔愧疚不该对他(她)发脾气。

你的潜意识里,还存在着传统思维的认知:不好好学习,怎么有未来的竞争力?

实际情况是,多年前我们乖乖写作业,因为没有太多的诱惑与脑洞大开的机会。

而现在,孩子已生活在了多元时空里,网络让他早早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教室里的作业已经跟不上他(她)的认知模式,再加上恪守严苛的老师,让他

感觉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巨大落差。

当你们心平气和地聊起,孩子发现你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倾听他的困惑与迷茫。

他也愿意去思考,如何去尊重面对各种学生还有升学压力的老师,如何来平衡游戏与作业的时间。

你发现,每个当下,共同去思考的价值,不亚于知识本身的力量。

潜意识里重叠的恐惧,会像乌云一样,阻挡成长的阳光。

一旦你减少了恐惧,孩子就感觉到了平和自在。

-04-

爱孩子,是从看见自己被忽略的思维模式开始的。

你深入去看人生的世相百绘图。

为什么有的妈妈带着俩娃,兼顾上班,依然眼里有神光?

其实你也会抱怨累散了架,会在深夜疑问,第二天小宇宙还是充满能量。

你有个俗称妈宝男的老公,痛哭过却发现,给对方成长的时间,带他看见,度过难关是有可能的。

你在看似苦难重重的人生里,活出了千帆历尽的从容。

为什么有的妈妈,把雷厉风行的作风带到育儿中,强势的风格令孩子渐行渐远?

其实你也有不安全感,有孤单暗伤的童年,认识到这些,你学会放松紧绷的心弦。

你开始学习瑜伽,练习茶道,多看好书,发现控制欲不过是索要存在感的来源。

你在积极地,重塑自己。

这份改变的动力,就是爱。源源不断的爱。

作家麦加给孩子的信写出你的心声:

“我爱你,真想变作一颗吉星,高悬在你头顶,帮你化掉风雨,让和风丽日一直伴你前行。

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我也不会这么做。

因为我爱你,因为那样的话,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弱小的,不过是缸里的鱼,盆里的花,挂着铃铛的宠物。”

你意识到养育梦想,是孩子来世界一遭,去乘风破浪发现他自己。

在和孩子的相处里,你学会看见众生,看见教育的本质,看见生命的不屈不挠。

你照样偶尔会焦虑,偶尔会吼叫,但你已渐渐懂得:

在陪伴的分分秒秒里,都是生命的相互映照。

马塞尔.普鲁斯特说,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

由孩子的到来,你重新长出审视世界的眼睛。

你看到生命的渴望,存在的意义,学习的乐趣。

倡导家庭生活美学的戴亚楠老师说,你是孩子的生命合伙人。

是啊,合伙来见证人生的玄妙,每一天都是共同的礼物。

附:

思维决定行为

我的课可能会让一些父母们失望,尤其是让一些急切想获得养娃具体方法,尤其想要治病良药的人来说大概率会失望。因为,我不太愿意谈具体的方法,一是因为,不明白“道”,谈“法”和“术”都是胡扯;二是如果我们不明白根本的“道”,给了具体的方法(术)往往也会被用歪了,适得其反。

就如同今天的课,我是从为人父母最应该具备的底层思维谈起,从教育最基本的常识谈起。所以,听起来可能不酷、不眩,甚至有假大空坐而论道之嫌。不过我相信,中国教育之所以有如此多的问题,当下父母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恐惧和焦虑,恰恰就是违背了最基本的常识,失去了最根本的底层思维能力。

没有了本质思维能力,我们常常会陷入到功利和虚幻的假象之中,很容易变成“乌合之众”中的一员;没有了系统思维能力,我们往往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到短见和断见之中,有意无意地扼杀生命,去捍卫别人的利益;教育中没有差异化思维的能力,我们往往极易陷入消极负面,极易让生命失去自己本来的样子。

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无外乎两点内容,一是思维,二是行为。两者相比,我认为思维比行为更为重要。不仅绝大部分是思维决定行为,更重要的是,思维往往决定着终局结果。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个秉性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成人难教,说的就是太“自以为是”。这100天的父母精进,如果非要设定一个目标的话,那就是破除“自以为是”这个执念。破执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破自己的过程,更是死磕自己的过程,是身心灵都会有痛苦伴随的过程。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695250
推荐日记
《陪伴孩子成长的故事》
《265.随记2022年9月1日星期四》
《开学快乐 一中二班 王小牧》
《 随记 148》
《开学啦 198篇》
《开学第一课》
《开学啦》
《开学了》
《9月1》
《亲子日记569 8.31 星期三》
《【亲子日记508】》
《9月1号第251篇亲子日记 不按老套路来写》
《第218篇 “幼”到开学季》
《闺女的转变》
《班干部》
《随记》
《2022年9月1号 星期四 天气晴 又是一个开学季》
《【开学第一课】185篇亲子日记》
《第41篇 2022.9.1》
《亲子日记》
《二年级的第一天》
《生日快乐——1423-613-313》
《开学第一天》
《五年级的姐姐 》
《九月份的第一天》
《爱的足迹》
《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晴》
《亲子日记 79》
《入学首日感想》
《2022.9.1第216篇,周四,开学第一天》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