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日记第218篇 20220828 星期日 阴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但教育未废止。上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
2007年,我去云南腾冲拍摄一部关于远征军的纪录片,于当年玉碎之城的旧市场,偶然发现几册泛黄的民国年间小学课本“共和国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印制的“新国文”及“新修身”。其中一本末尾注明:中华民国元年六月初版,十一年三月一四一七版;另一本扉页印着:福建长乐高凤谦、浙江山阴蔡元培、浙江海盐张元济校订。这几册课本垂垂老矣,多少战火流离飘零沉淀后,翻开来依然是民国童年时的明亮俊朗。
那是文字和教育的一次浩荡北伐,于清末民初的文言八股之间,让清风骤起于蘋末。故国疆土,从此被厚,现代滋生,格局开阔。
当年的小学课本,任一家出版社都可编纂出版,市场竞争。而沉淀下来、普及开去的,不外是几家风云担当者,商务实为翘楚。伟人见末节,大师编小书。蔡元培、张元济等半世纪俯身耕耘其间,如今回溯反思,不知羞煞了多少威猛而空洞的主义和宣言。
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崇尚天道伦常自然,有着民族风骨的例证,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爱、礼义、诚信、情趣、方法、逻辑,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
灯下翻阅这几册泛黄的线装课本,想那课本的小主人、教书的老先生,看那民国的世俗图、国民的生存录,我已进入当年的课堂,信手在有图画有味道的数十篇课文后,涂抹后辈的观感和致敬,无论主观客观、宏大琐细,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历史在母语里孤独地站着,在我们的血脉里隐隐回响。
联想到一位负笈他乡多年的游子,回溯远逝的亲情故爱,其母语汉字的眷痛溢于言表:爱的筵席,是令人日渐消瘦的心事,是举箸前莫名的伤悲,是记忆里一场不散的宴席,是不能饮不可饮也要拼却的一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