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9.1日晴(347)
今晚,这个命题作文,张婷老师和金燕爸爸分享的真好。张婷老师从自身的幼教职业说起来幼儿园里的饮食,小宝宝们的呈现,与响应的应对方案,从家庭里谈到了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金燕爸爸则给大家分享了14条好的饮食习惯,建议。他们都分享的太细致了,该说的都说到了,我能分享点什么呢?贤惠妈妈的点评更是锦上添花,依此看出贤慧妈妈的深厚的功底,
文化底蕴。读书的女人真美!甜美的声音,爽朗的笑,她的气场,带动感染家人们。我们分享的很嗨,结果贤慧妈妈,忘记接孩子放学了,直到孩子打电话给妈妈,才记起。给敬业的贤慧妈妈点赞,给贤慧宝贝个拥抱,道个歉。群里还有几位优秀爸爸的调侃,让初次在这个分享前刚加入的群里的我,没有了距离感,没有了紧张。不管自己准备的怎样,也得继续我的分享。一下是我分享的内容。
忘记了从什么杂志上看过,好像是日本的饮食文化。他国非常重视食育文化,开展食育课堂,从小就让孩子参与食物从种植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既让孩子清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也让孩子们有参与感、体验感,真真切切的看得见、摸得着,亲力亲为后吃得上的感知。和传统的教学相比,食育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能给孩子们带来最直观的感受。通过食育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孩子们的营养健康知识和辨识食物是否健康和安全的技能,为提高学生未来的健康生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才有对一箪一饭的敬畏。
前几天和同事们聊天,听他们说现在小学的劳动课程已经列入学校的必修项目,还要看成绩,加分。其实我是很赞成此项举措的。上去三代,我们都是农民,我们都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但是好像从80年代后期开始吧,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大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部分农村青年,走向了工业和农业现代化,他们的下一代,已经很少走向田间地头,何况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成绩,将来不再下地干农活,而只求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孩子脱离了土地,脱离了根。好多孩子已经不识五谷了,更别说他们对食物来源的考究了。他们根本不了解食物的来龙去脉,怎么能要求他们去勤俭,去节约?他们缺少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感官体验。
咱们都是跟着优秀的家人们学习家庭教育,咱们家人们肯定也认可,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这个参与很重要。在孩子与父母的共同参与过程中,无形中许多知识潜移默化的,孩子就懂了,不必拿出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去当知识的去学习,学习无处不在,这也是无痕教育,顺势教育的一种形态。比如,孩子帮忙炒菜、做饭,他就认识了各种米、面、蔬菜,油料,调料,灶具的使用,时间久了,孩子就掌握了火候,掌握了技巧,当做出的饭菜受到父母的鼓励、肯定时,还能提高孩子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产生了内动力。孩子吃的那是成就感,亲力亲为的饭菜格外香甜,对吧?再往远了说,将来结婚生子,那也是一项能栓牢伴侣的一项技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一家人围坐一桌,吃的开心,吃的快乐,心情舒畅,暖意融融,那也是增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绝佳境界,是吧,家人们!往高雅里说,是不是一家人在享受饮食文化,对吧?哈哈。有条件的一定要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田间地头走走,实践一下,让他们拥有体验到的真实的感觉,她们才能真正领会到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
因为我对这个饮食没有什么讲究,我自己当然讲不出什么深刻的东西。从我个人来讲,就是粗茶淡饭保健康。举个例子,常人的便秘与吃的食物过于油腻过于精良,缺乏运动有关。可能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此种小恙更容易得。当然这只是我的认知。记得一个年龄比我长10岁的同事姐姐,她就说过,春天便秘,吃上几顿煎饼、生菜沾大酱,保管痊愈,因为她就是实践者,获益者。现在人的工作大多体力劳动少,运动少,肠胃蠕动强度就小。这样就需要生菜,油麦菜,芹菜等粗纤维的蔬菜和五谷杂粮的粗纤维的谷物来帮助清理肠道。有此症结着,大家不妨吃上几顿粗纤维的蔬菜,吃上几顿玉米面煎饼试一下(当然是带皮的玉米面煎饼最好了),哈哈。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日子,在忙忙碌碌中平淡,生活,在粗茶淡饭中生香,人生,在百味杂陈中安暖,心若平常,何处不是安详!
现在的孩子生在蜜罐里,物质非常丰富。只要孩子爱吃,家人们就会满足。“积食”这个词汇,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咱们的孩子现在大多是过饱,因而导致孩子消化不良,积食发烧。俗话说的好“三分饥和寒,能保小儿安。”这里所说的“三分饥”并不是不让孩子吃饱,而是不要让孩子吃得过饱,每餐七分饱就足够了,因为小儿脾胃功能尚在发育之中,比较稚嫩,不能承受过多的食物,虽然需要水谷精微的营养,却不能多吃,吃多后反而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疾病。我同事家的孩子,食欲很好,老人在家带孩子,不控制孩子的饮食,结果经常因积食而跑医院。这是食欲好的孩子。也有食欲差的也够愁人。
我家大宝小时候就不爱吃饭,就是不想吃,光忙着玩。老人带孩子回家,说是鸡蛋也不吃,肉也不吃,菜也不吃,只喝牛奶。一天三代牛奶,外加点玉米面粥过日子。在老家待了半年,回来,简直成了难民了,又瘦又长,三岁的孩子,看起来弱不禁风。两颗门牙也成了黑色的了。因为不吃咀嚼的东西,不吃蔬菜,不刷牙,可能加上爷爷奶奶在家生炉子做饭的缘故吧,牙上可能是粘了好多东西。因此成黑的了吧?许多水果,蔬菜本身对牙齿有摩擦,就好比是刷了牙,可是孩子都不爱吃啊!回到家,我和夫君就商量,给孩子刷牙,看看牙齿能不能变白。结果半个月后,孩子的牙齿终于重见天日。吃饭上,我们想尽了一切办法,讲有关吃饭的故事,用好看的小碗盛饭,做颜色鲜艳的蔬菜,形状各异的面食,水饺等,好歹有所好转。不过吃饭的时候,她的精力还是很难完全拉到食物上来,还是边玩边吃,追着吃。这些习惯直到大宝上了小学才消失,她终于坐到了饭桌上吃饭。可能与小学的作息规律,小学的运动量有关吧,也可能是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有和幼儿园不一样的生活。她的改变,让我感觉她有了质的飞跃,起码吃饭不用犯愁了,终于省心了。可能在坐的家长,你们的孩子也有这样不爱吃饭的情况吧?
我家的小宝,我基本上不专门给他做饭,正常情况下都是和大人一起吃饭,共同用餐。不吃饭,也不单独给他做,他饿了也没有多少可吃的。因为我家里的零食很少,我不喜欢吃零食,所以我家基本不备零食。只是孩子他爸爸有时候,给孩子买点,偶尔吃点。可能这样也促使他在饭桌上好好吃饭,要不饿了也没有办法吧。小宝的吃饭问题,我们从没有因此而犯过愁。像那种辣皮,素鸭肠啊,这样的食品,我没有给孩子们买过,我认为是垃圾食品。只有孩子们看到别的孩子吃,看着他们特别向往的时候,给他们买点,吃过以后他们也没有再继续吃下去的动机了。
可能有些爸爸妈妈会觉得,孩子没有吃饭,也不给他准备零食,那么孩子会饿的。饿两顿,没关系,这是我的观点。现在的人,缺少的就是忍饥挨饿的感觉,好多人就是肚子里装的太满了,哈哈。这也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现在的三高发病率很高,这与我们的饮食关系重大。大鱼大肉,生猛海鲜,甜腻糕点,各种水果,应有尽有,只嫌自己的胃不够大,饮食不节制,导致疾病缠身。
俗话说,要想健康七分饱。
少吃一口,就是每顿饭都要少吃一口,七分饱。俗话说,早餐要吃饱,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即使是早晨也不要吃到撑,包括饮料,尽可能少喝一口,点到为止。每顿饭吃到饱,喝到撑是健康的大敌,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都是因为多吃了最后一口。饮食过饱,血液长时间集中在脾胃消化上,其它脏器供血不足,人变得懒惰、没有精神、不爱动,时间长了就变成亚健康状态。
钟南山院士关于健康饮食的两大忠告分享给大家:
“食不过饱”、“早餐要吃好”,一直以来都是钟南山坚持的两大饮食原则。对于这两大原则他有着自己的理解。
第一,“食不过饱”。钟南山认为,人不能一日三餐每顿都吃太饱。“我之前听到过一种说法,说人一生只能吃九吨食物,谁先吃完谁就死掉,这不完全对,但也有些道理,因为,饮食过饱会导致大脑早衰,肠胃负担过重,进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出现。”他强调,每天一顶不能吃撑!
第二,“早餐一定要吃好”。钟南山说,多数民众的饮食习惯是早餐吃少,中午随便吃吃,晚上大鱼大肉,男士还得喝点酒,特别是很多应酬、聚会一般都在晚上,晚上特别容易吃多,这是不健康的表现,“合理的饮食分配是,早餐吃好、中午吃饱、晚餐吃少。”
关于一天三餐如何分配如何去吃,钟南山总结了一套标准,他自己也长期坚持这样的标准,首先是,早餐吃好,多以豆奶蛋果蔬为主,摄入热能占全天的30%;其次是,中午吃饱,多以肉鱼禽蛋豆为主,摄入热能占全天的40%;最后是,晚餐吃少,多以五谷食物类为主,摄入的热能占全天的30%。
啰里啰嗦这么多,感谢家人们的聆听。第一次参与咱们群里的分享,有点语无伦次,不当之处,敬请家人们指正。每个人的阅历和见识不同,对饮食的理解也不同。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有冒犯,家人们多多包涵。
最后祝大家健康饮食,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快乐!像钟南山院士一样耄耋之年依然身体康健,活力四射!
感恩明迪爸爸的邀请,给我成长的机会,感恩贤慧妈妈的帮助,让我“完美”😜 收官我的分享,感恩家人们给予的陪伴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