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毁掉一个孩子,不停讲道理就够了
子晨妈妈

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晴 亲子日记第175篇

大道理,对婴幼儿来说是“对牛弹琴”;对少儿来说是“不疼不痒”;对少年和成年人来说是“伤口撒盐”。少讲道理,多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才能真正抵达孩子的内心。

这两年有一种很流行的育儿观念是给孩子充分的爱、自由和尊重。表现之一就是我们放弃了以往的“棍棒教育”,选择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打动孩子。

遗憾的是,道理说一千、道一万,孩子似乎还是没什么改变。我们渐渐发现,想要教育好孩子,有时候真的不能“太讲道理”。

6岁前大道理可能都成了孩子眼中的“纸老虎”。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对6岁前的孩子来说,大道理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因为他们掌握用逻辑和语言来表达感受的能力十分有限,很多大道理对他们来说如“对牛弹琴”。我们成年人的经验,对他们而言完全失效,总讲道理,反而让孩子钻了空子。身边一位妈妈就吃了类似的“亏”,她教育5岁的孩子总是商量着来:“一天不能吃太多冰淇淋,牙齿会坏掉的,明天再给你好不好?”“你今天一直在看手机,眼睛会坏掉的,妈妈拿走了!”妈妈很温柔,但孩子却总将“不要”、“不好”挂在嘴边,亲子之间常常在小事上爆发拉锯战。渐渐地,妈妈的权威开始丧失,她抱怨道,有时候喊孩子放下手机去吃饭,无论喊多少遍,孩子也装作没听到,唯有大人伸手夺走,孩子才肯作罢。在孩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之前,我们能给孩子的自由应该是有限的,孩子需要明白,很多原则性问题都没得选。毕竟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不如大人,他们的选择靠的是本能,而不是理性。对策:少讲道理,多谈规矩。6岁前,少讲一些道理,多立一些规矩,让孩子敬畏并遵守规则,守住行为的边界。怎么做呢?

第一,语言明确、清晰,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坚定

相比较冗长的道理,简短、有重点、明确的指令对年幼的孩子更有效。比如你想让孩子放下手机,最好是停下你正在做的事情,走到孩子身边,向孩子表达你的态度。你也可以轻拍他的肩膀,等到孩子看着你的眼睛,才与他说话。情绪平和、态度坚定加上清晰的指令会比唠叨更加有用。

第二,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少说“不可以”

请尽量减少说“不可以”的次数,比如“不要爬那么高”、“不要大吼大叫”、“不可以在墙上画画”……否定的语言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并不利于孩子理解和执行。不妨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比如孩子的玩具散落一地,与其说:“不要把玩具扔在地上。”

不如说:“玩具应该放在你的箱子里”,这会让孩子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并着手解决。

6到12岁只讲道理,无法促使孩子做出真正改变

“道理我都懂,但是我不想听。”这是孩子在面对父母讲大道理时的内心独白。其实不光孩子,大人也一样。当你陷入困境、情绪崩溃时,你渴望的并不是有人在一旁提建议,而是被人理解,少了这一步,再中肯的道理都没有用。同理,一个无助的孩子并不想听大人说:“你做错了!”你应该这样做”“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想听的是:“我懂你。”一旦父母反复强调对错,强调理性,就是将孩子的心越推越远。

对策:少讲道理,多谈感受

与孩子沟通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的需求,并做出恰当的回应。《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提到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五个技巧:

1. 有时候,只是倾听他们就会有效果;

2.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噢”或“嗯”,就能让他们知道你理解了;

3. 有时候,“说出他们的感受”会对他们有帮助;

4. 当你用幻想的方式给予他们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时,绝大多数孩子会很感激你,比如:"你一定很希望变出一盒巧克力吧……"

5. 即使需要制止或限制他们的行为,你仍然可以接纳孩子的感受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接纳与关爱时,他才不会浪费时间在对抗父母上,和在问题的改正上,因为他感觉自己并非孤立无援。真正让孩子改变的,是他感受到被爱。唯有先回应孩子的感受,你的道理才能抵达到孩子的内心。

12岁以后太讲道理,是在破坏亲子沟通的桥梁

不管孩子多大,不断地跟他们讲道理,似乎是所有父母的通病。哪怕孩子成家立业,父母也改不了苦口婆心的种种劝诫。可惜的是,道理虽好,但是孩子却不爱听,他们不仅完全理解不了长辈的苦心,有的孩子甚至连天都不愿意聊。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中有这样一段旁白:“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都是他们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大人们为什么不明白,话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很多父母也有这样的毛病,可惜的是,大人越是说得多,孩子越是不想听。这一点,初、高中生的家长都有体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越来越受不了父辈对自己生活的建议和指导。这并不是因为孩子叛逆,而是父母在给孩子提建议的时候,只在意孩子做得对不对,经常居高临下的指指点点,孩子在父母的评判中感到羞耻和自卑。没有哪个孩子喜欢总是被教着做事,尤其是青春期之后的孩子。有一位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曾向我吐露烦恼:他抱怨自己越来越不喜欢与父母聊天,时常不知道聊什么。刚找到工作那会儿,每天都特别累,与父母视频聊天时,无意谈起初入社会的种种不适应。没想到爸爸听完,沉默了一会说:“世界上哪里有轻松的工作,大家都不容易,你需要适应。”“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你啊,就是吃的苦太少了。”听完爸爸的话,年轻人的心情更加沉重了,他无奈地说:“我其实就想听爸爸妈妈安慰我几句。”当孩子袒露脆弱的时候,他最想要的是温暖的回应。父母冰冷的道理,就是用近乎冷漠的方式阻断了与孩子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理学家杜威说:“教育并不是告知和被告知,而是父母和孩子主动建设的过程。”太多的道理,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无益的。

对策:少讲道理,多听孩子怎么说。

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父母就要学着转变角色,教育方法也要随之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学着听孩子说,如果你愿意听孩子说,愿意真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可以使孩子对你越来越信任,你的道理越容易被孩子记在心里。做到倾听并不简单。首先,你要对孩子所说的保持兴趣与关注;

其次,你不能急于给建议、反驳或讲道理;最后,还要放下评判,全然地接纳孩子。学会倾听,就是亲子之间高效沟通的第一步。比如上面那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说生活辛苦,我们就该听听他的“苦”,看见他的“苦”:“刚工作确实很辛苦,累了周末就回家吧,爸爸妈妈给你做好吃的。”相比较大道理,父母能接住他的情绪,才是最好的鼓励。能好好听孩子说话的大人,是很了不起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697930
推荐日记
《日记 09-03》
《亲子日记第186篇 柳树》
《第224篇:讲给孩子的百年梦想》
《193 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上天自另有安排。》
《茶香迟迟没有赶来》
《亲子日记1063》
《新开始新起点(260篇)》
《亲子日记(1676) 秋日随笔 晴》
《看完你就不颓废了》
《嘉嘉妈妈亲子日记第6篇》
《儿子开学前一天》
《我和儿子的一天》
《周末愉快(224)》
《亲子日记223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美人鱼》
《9.2今天很开心》
《交到新朋友》
《2022.9.3(64)》
《9.3亲子日记216篇》
《2022.9.1分享1042》
《亲子日记第506篇》
《静心》
《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亲子日记 143》
《亲子日记第亲子日记。》
《静待花开(129)》
《人心不可估量》
《2022年9月3日 天气晴 星期六 》
《亲子日记1047篇》
《日记》
《第223篇:孩子的天空》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