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6日,星期二,天气多云。
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老教授,他17岁的儿子整天管他要东西。
只要不答应,儿子就扒着窗户,扬言要跳楼。
老教授百般无奈,只能一次次妥协,今天买手机,明天买电脑,后天买游戏……
后来,实在没办法的他找到李玫瑾教授求助。
然而,李玫瑾教授给出的回答是:
“晚了,孩子3到6岁的时候你不管,现在想管也管不了,不给也不行了。
你就给吧,给不起的话只能熬了。”
类似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
它们都在用惨痛的结局提醒着那些放弃了权威,任由孩子一步步突破底线的父母:
某种程度上,父母是注定无法跟孩子成为朋友的。
因为朋友的前提是平等、友好,是互相不为对方过多地承担责任。
而作为父母,我们天生就对孩子怀有教导的责任,需要对孩子的言行举止给予规范、约束和指引。
所以,比起放弃自己的责任,将“爱和自由”变成一种讨好孩子的手段。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给孩子明晰边界、定好规矩,同时,态度坚决地坚持自己的权威。
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稳的后方。
让孩子在探索的路上,遇见那个有原则、有底线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