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案分析】:对孩子来说哪些算是重要的事情呢?
请看小明假期里一天的生活状态:9点起床,洗漱吃饭,花了一个小时。10点钟,小明坐到了书桌前。看到凌乱的书包,心想不如先收拾整理一下。半小时后书包理顺了,他发现了一本没看完的漫画书,便看了起来。当他终于开始做作业时,已经11点多了。中午12点,他边吃午饭边看电视剧。两集电视剧演完已经两点了,小明开始做数学作业。做了一会儿,突然电话铃响了,是好朋友问小明一些事情。他们越聊越开心,半小时过去了,小明放下电话,打开电脑,又忍不住玩了一会儿游戏。下午6点妈妈爸爸下班回家,小明开始写作文。他查资料,找思路,还没动手写开头,就到了吃饭时间。刚吃完饭,院里的小朋友来邀他出去玩。小明8点半回到家,妈妈催促他赶快洗澡。洗澡对他而言就是游戏,直到9点他才从浴室出来。
一周过后,爸爸妈妈发现小明的学习任务完成得很少。可是小明说,时间不够用,学习、交友、娱乐、锻炼等事情都是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您的孩子是否也存在像小明这样的问题?如果也存在,就一起看看小明的父母是如何帮助他解决问题的。
【根据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事情分类】
管理时间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明白对自己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小明的父母根据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小明的各种事情分成了四类,并评估它们对小明成长的贡献,以便提高处理事情的效率和效益。
第一类,重要而紧迫的事情,如准备考试、完成有期限的作业等等。
第二类,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如定期总结复习、广泛阅读、和同学发展友谊、锻炼身体等等。
第三类,不确定的事情,如有客人突然来访、临时电话、朋友邀约等等。
第四类,不重要且不紧迫的事情,如玩游戏、看电视等等。
【按照事情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分清轻重缓急之后,父母给了小明这样的指导:表面上看,第一类事情是最重要的,因为有时间限制的事情会给人带来心理压力,要引起重视并注重投入,但用时最多的应该是第二类事情。这两类事情是互通的,做好第二类事情会使第一类事情的难度减少。小明原来认为,只要完成第一类事情,自己就可以敞开去玩儿了。经过和爸爸妈妈讨论,他才明白第二类事情是很重要的,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第三类事情多是一些突然的来访或邀约,应该加以控制和压缩。第四类事情对小明的成长贡献少,要尽量舍弃。
【对照行动计划,检查评估时间的利用和管理情况】
找到做得好的地方及其原因,找到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及其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
1、指导孩子安排任务要遵循自然规律
要按生活习惯和生物节律安排生活和学习,比如精神好时完成学习难度大的内容,轻微疲劳时完成学习难度小些的内容等。人的精力和不同种类工作的效率,在一定的时间区段里存在着周期性的变化。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存在着节律性变化。科学地分配不同事务的处理时间会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孩子由于年龄小,对时间和生活的规律不够了解,需要父母指导。
2、养成习惯的过程是痛苦的,要注意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小明明白了时间管理的道理和重要性,看到了成效开始也很高兴。但是原来的生活习惯很难完全改变,有的时候就不愿意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这时父母不要过多关注这些负面情绪,应引导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能调动积极情绪的事情。比如给孩子放半天假,让他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这时他就忘却了烦躁,又开始有了新的能量,精神振作地重新投入自己的行动计划中去。
总之,时间管理不仅仅可以解决学习效率问题、学习与生活的平衡问题,而且有益于整个人生的规划和人生目标的实现。把时间管理与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结合起来进行训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知 心 话】
帮助孩子做好时间管理,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但可以缓解孩子的焦虑和压力,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的环境和氛围,还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