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9.20 星期二 天气阴 日记第159篇
在生活中,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习惯了情绪化表达,而不是表达情绪。
❈什么是情绪化表达?就是在语言和行为中带着情绪,用情绪告诉孩子:我生气了。
让他意识到:我之所以这么愤怒,都是因为你造成的,你需要为此负责。
你改变了,我才不会这么生气,才会对你好脸色。
很多妈妈吼孩子,冲孩子发脾气,摔摔打打,都是一种下意识的情绪化表达。
❈为什么会有情绪化表达?
因为我们的怒火背后往往隐藏着恐惧和无助,脆弱和期待。只是,我们很少意识到情绪背后的这些东西。即使看到了,也不敢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
怎么可以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无助呢?会不会让他看不起?会不会让他更加有恃无恐?一想到这些,我们就更加心生恐惧。
为了维护我们的自尊,彰显父母的权威,我们穿上愤怒的盔甲,用吼骂让他屈服,让他听话。
通过惩罚孩子,让他害怕,让他有不好的感觉,这样,下次他就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最终,愤怒和惩罚,只会激发恐惧!
愤怒和惩罚,看上去没有压抑情绪,而是发泄了出来,但是,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发泄——妈妈们对自己的愤怒情绪没有清醒的觉察,更看不到愤怒背后隐含的感受和期待,完全是被情绪驱使着本能冲动。
❈情绪化表达带来的结果是:
1.对父母而言,情绪化的表达是火上浇油,反而强化了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自己先变得不快乐了。
也就是说想惩罚别人,实际上,首先受到惩罚的,却是自己。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同感,吼完了孩子,看上去是发泄了情绪,但过后感觉并不好,并没有因此轻松一些,还多了一份内疚和自责。
2.对孩子而言,孩子也许确实变得听话了。但听话背后的动力,是恐惧,是因为害怕惩罚、害怕被抛弃而不敢去做。
一旦惩罚消失,他很可能变得变本加厉,以补偿过去的压抑。
或者,他会变得更加取巧,想方设法钻空子,以规避惩罚,成为一个“油滑”的孩子。
或者,他会变成一个唯唯诺诺、非常敏感的孩子,习惯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再或者,他不再害怕惩罚。
当惩罚失去了威力,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处理情绪的真正方法,是表达情绪,坦诚交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期待。
告诉孩子:我刚才有些生气,我对你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
❈为什么要表达情绪?
因为情绪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当你看不到它,回避它,压抑它,它就会掌控你,驱使你做出冲动的、无意识的举动——情绪在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想方设法让你看到它。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意识化的过程。当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情绪,就是一个被看到、被意识化的过程。
当情绪和感受被说出来,被“看到”,它的威力也就烟消云散了。
我们就从被情绪掌控变成了掌控情绪。
★所以说表达情绪,其实也是一个真实地面对自己的过程。
当我们变得真实,真实地面对自己,真实地面对他人,对方才会回报以真实。真正的情感交流才会发生。
当我们不能对自己真实,我们也会养出一个不真实的孩子。
我们给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从情绪化表达到表达情绪,这也是一个修炼的过程。
❀如何表达情绪?
①表达情绪,需要觉察。
需要及时觉察自己的内心,看到愤怒背后的恐惧,强势背后的脆弱。
看到、承认、接纳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有恐惧、会脆弱的人。只有允许自己有恐惧、有脆弱,你才会允许孩子有恐惧、有脆弱,允许他的不完美。(每个人都是有两面性的,接纳自己不好的一面,也是接纳了孩子的不完美。)
②表达情绪,需要勇气。
勇敢地承认并表达自己的恐惧、脆弱,说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期待。
真实是需要力量的,“色厉”的人往往内荏,内心强大才会平和淡定,不会害怕被伤害。(勇敢地对孩子表达我们的感受,把父母的权威放下来,向孩子“示弱”才会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③表达情绪,还需要不断练习。
每当有了情绪,尝试着觉察情绪,和自己的感受相连接,试着表达自己,其实这并不容易。
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用头脑去分析评判,习惯了冲动行事,习惯了掩饰和伪装。
就像在原始丛林中开辟出一条小路,会被划伤,会被绊倒,但还是要一步步脚踏实地走下去。
就让我们勇敢地去克服自己的羞耻感、虚弱感,去练习真诚地表达吧。
要知道,我们只有离真实的自己越近,就会离真实的孩子越近。(表达情绪也是一个发现自己、精进自己的过程,父母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收获更好的自己和孩子。)
④心平气和地表达情绪。
父母学会平和地表达情绪,这也是一个孩子希望被对待的方式。
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孩子照见的自己,是被接纳的、是有支持的、勇敢的、自信的、有安全感的。(对待情绪,由察觉到接纳再到表达,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心平气和,心静则身安,万物静观皆自得。)
★管理情绪的六条法则:
1.亮点法则
用积极的眼光和心态,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当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优点上时,孩子的价值感值会跟着提高,孩子会不断地向上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的心情自然也会变得开心快乐!
2.聚光灯效应
人们总是过于担心自己的缺点会被人留意到,自己的细小的出错会带来别人的负面评价。事实上,没有人会像我们自己那样关注自己,是我们自己不经意地把问题无限放大了。
所以,我们可以“心大一点”“钝感一点”“坦然一点”不必太苛求自己,容许自己犯错,容许自己不完美,放过自己也是放过了孩子。
3.刺猬🦔法则
妈妈和孩子就像是两只互相取暖的刺猬,抱得太紧反而会刺伤对方。
只有找到一个适中的距离,才可以既互相取暖,又不至于被对方刺伤。
真正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亲子关系从来不是恒久的捆绑和占有,而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缘分。
我们应该放平心态,坦然接受孩子的独立和成长,学会经营自己的生活,不要把生活重心全部放在孩子身上。
4.费斯丁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也就是说生活中本来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会因为我们失控的情绪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把事情变糟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失控的情绪。
所以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积极乐观地去面对,才能不被情绪左右,我们要掌控情绪,事情才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5.正面思维
处理任何事情时都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思考和行动,促使事件朝有利的方向发展。
要知道,我们的思想具有强大的暗示力量。
这也是武校四大铁律之一“相信就会看到”,心想好事成,心想坏事也成,也是吸引力法则。当我们用正向思维作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孩子是怎么样,她就会朝那个方向发展。
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不做情绪的奴隶,用我们平和的心态与它和平共处,用我们的以身示范教会孩子如何处理情绪,为良好的亲子关系铸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