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 星期三晴
今天下午在大王全国家校合育群里做了读书分享《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的第258页的“反常的青春期”。一提到“青春期”就不自觉的联想到“叛逆期”似乎青春期不叛逆就是不正常了,我觉得其实所谓的“叛逆”是一种成长,是孩子表达“独立”的一种方式,孩子正由“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过渡,之前孩子一直生活在家长的“包围圈”里,衣食住行样样都是家长在帮忙操持,甚至根本是不用孩子动手,后来孩子慢慢长大“我自己来”,“不用帮”“我可以”,这都是孩子要独立的表现,这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而我们家长有时却觉得孩子不需要我们了,自己好失落,突然间原来都是我们大人做的事,慢慢转移到孩子那里了,我们无事可做了,尤其是全职妈妈,于是开始不自觉的满眼的挑剔,比较。“哎呀!看你的书包,乱成这个样子,这也叫收拾吗?”“看你的房间 ,脏的没有落脚的地方了,你真的打扫过了吗?”哪哪都不顺眼,孩子本来想自己做一些事,而我们却嫌弃做的不好,于是就指责,挑剔,“你应该这样做,看着,教了你多少遍了!”孩子则是用“鄙夷”“满不在乎”的眼光看着我们“我觉得很好呀!”“不用你管”于是产生了一种“对抗。”于是“叛逆”了“不听话”了,“不得了”啦,“造反了”这些就通通的从我们心底冒出来了,——孩子管不了了,不服管教了。
作为家长有时感觉很矛盾,一方面希望孩子长大,一方面却又觉得长大了就脱离掌控了,这有可能是还没有做好和孩子“分离”的心理准备,过分的以孩子为重心,当孩子长大了,像鸟儿一样“离巢”了,就顿时感觉自己的心被抽空了。所以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成长,寻找自己的乐趣创建自己的空间,这样以来不但利于孩子的成长——不会过于掺和孩子的事,不会因为害怕孩子离开,而找各种理由紧紧的把孩子圈在自己的怀抱里,同时也有利于自己,不至于因为孩子的长大独立,而一下子抽空了自己的心,因为我有自己独立的精神“支柱”。所以,哪怕没有工作,也要赶紧给自己找些事做,可以重新拾起自己的梦想,勇敢的去追。
多使用“我陈述句”,以“我”开头,去陈述自己当时的感受,例如“我希望你晚上十点之前回家,是因为,十点之后,路上的行人很少了,店铺也都关门了,你一个人在外面会不安全,万一遇到突发情况,连个求助的地方都没有,连个帮忙的人也没有。”而不是“你陈述句”,还是同样的情景“你不知道几点了吗?你不知道外面已经没人了吗?你不知道我又多担心你吗?”每句话都是在指责对方,尤其是对孩子,此时他在乎的是“我回家这么晚,你都不问为啥,也不关心我有没有害怕,就知道指责,”他哪里顾得上去体会我们的担忧。所以说话也是将就技巧的。也就是文章中说得“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
不要假装你的决定是基于事实,但实际上却是基于你自己的感受于偏好。
记住你和孩子是站在同一边,做孩子的后盾
与孩子合作,一起头脑风暴,而不是对他下命令。
对孩子刻意隐瞒一些事会导致关系破裂,蛋糕你变得诚实时,就可以修复关系。
当孩子受到什么样的对待,他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待人。
把较年长的青春期孩子想象成房客 ,给孩子渴望的距离,彼此尊重
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要了解孩子处于哪个阶段,都有什么特点,弄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方面比较擅长。知己知彼,方能与家人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