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晴 亲子日记 (537)
人如陶瓷,小时候会形成一生的雏形。
但自律的孩子往往不是天生的,而在于父母后天的培养。
家长不在后面推,孩子永远不会自己主动学,人的本能行动有两大来源,一是追求快乐,二是逃避痛苦。
多数人的本能都是选择后者。因此,生活中贪玩、学习时偷懒也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
他们自律性差,自主学习的能力低,一旦缺少父母的监督和管教,很容易管不住自己。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选择撒手不管,孩子只会越来越肆无忌惮、放纵自己。
因此更需要父母,制定规则、时刻监督,帮助孩子去除本性中的任性和散漫。
自觉自律的孩子,大都是“管”出来的
对于家长而言,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时,帮助他养成习惯。
尽管监督的过程很痛苦,你得时时刻刻盯着他,但定型之后,孩子未来的路会很好走。
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就是让孩子把自律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孩子哪会知道,现在如果不肯吃苦、不肯学习,将来要受多少生活的磨难。
所以,不要把“撒手不管”,当成“静待花开”。
在他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用适当的方式推他一把,孩子便会爱上这种自律的感觉,拥有自发养成的“好习惯”。
一种好的习惯在孩子幼小时很容易形成,但在他们长大后就很难养成。
反之,孩子如果在小时候就有很多不良习惯,长大后也难以改掉。
因此,孩子自律的习惯,越早培养越好。培养孩子的自律,几岁是关键?在谈论年龄前,我们先看看目标。
如果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就得先明白自律的一条原则: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乐。
无论孩子们的家庭和学校多么有趣,可是如果不去阅读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贵的书,就像被夺去了童年最可贵的财富一样,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孩子未来的一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
孩子不自律是本能,父母让他自律是本事。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让自律根植于内心,这才是父母真正为孩子计深远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