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曾说:“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父母若以正面的信念期望孩子能成为什么,将来孩子很可能就会成为什么。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很好动,坐不住。老师特地找到孩子妈妈,让她回去好好“管教”孩子。
放学后,妈妈跟孩子说,“知道今天老师跟我说什么了吗?她说你比昨天多安静了3分钟。”
第二天,妈妈跟孩子说,“老师说,你比昨天又多安静了5分钟。”
一段时间后,孩子真的做到了专心听课。这就是积极暗示的魔力。
家长要如何做,才能尽量给到孩子积极的暗示?
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比如,把“别紧张 、别有压力”,换成“放轻松、慢慢来”;把“看电视别靠那么前”,换成“站后面一点”。
就事论事,不要动辄攻击人格。尤其要避免下述灾难句式:“你蠢得像猪一样”“没见过像你这么差的人”“你让我太失望了”……
永远不要对孩子说这种盖棺定论的话:“你总是……”“你从来都是……”“你就是……”
另外,多用积极的语言,去改译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