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压力下,我们一直觉得娃应该将关于自己一切的事情都要做好,这样才会为以后打好基础,成绩名列前茅,乃至以后成才,可现实确不一样,娃不是复制品,也不是机器。有些娃本身自我要求就严格,自己主动又自律,或者说家长在培养的时候也往这方向培养;但有些娃更喜欢自由奔放的环境,这是天生的,是压制不住的天性,如果我们刻意的去雕刻他们,只会适得其反而已。
回想儿时,我们应该都会有小小的反抗心思,不想在受父母的安排与唠叨。我们的娃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思想呢?所以,我们的权限是否可以放宽些?只建立相应的框架,规范其基础准则,在不触碰相应底线的情况下,我们只负责引领就可以了,在他喜欢的环境中自我成长,探索研究出适合自己的路,这是他们必须经历的,因为尝试过才会更懂得如何做。
父母总希望将自己最好的给他们,不想他们做吃苦受累的工作,不想他们犯错,但是在这个可以尝试的年纪不去尝试,会不会并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吃苦受累……,各家的娃有各家的优点,确实上学期间,娃比的是成绩,但是娃其他方面的优点我们也要看到并表扬。
检查数学作业的时候,娃错了三道题,我说“今天错了三道题呢,有点多了”。娃立刻跟我说“妈妈,你不能总盯着我的错题,你看我也对了很多呀”。我一下懵了点,说:那你先看如何改正?我自己反思起来,为什么总盯着错题呢?为什么不能先表扬下对的很多呢?大概我总是满怀着全对的心态来检查作业,甚至觉得应该就是全对的!我们这么大了,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时候都不能全部解决好,那么娃也是新学的知识点,遇到新的题目,为什么就必须应该是全对的呢?为什么出现个错题就不行呢?他们只要遇到错题在学会就可以了呀!没必要紧盯着不放吧!咱们换个说法及想法,会不会更容易让娃接受呢?
初一伊始,班主任以及各科老师就对同学们做了思想建设,规范他们学习行为准则,让其快速成长并尽快适应初中的生活。比如,小学每次写作业都得催几遍,反而现在他回家会主动写作业了!效率还很高,这一小小的改变,我觉得他在成长!我们一起在多多发现一下老师教育下的成果吧!别忘记表扬娃的每一次得进步!
跟着娃的成长,我们的认知与想法也在成熟,也在变化。在适当放手后,会觉得忽然间家庭更和谐了,减少了吵闹,孩子也主动了很多。娃也在成长,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需要时刻催促与监督!家长不是娃的压力,而是道路上引领者!如何配合老师步调,引领好孩子前行才是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