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星期二小雨
“动静结合”是武校直播课开场的一种方式。
动:活跃气氛,调动学员积极性
静:沉稳,不急不燥,洞察自己,清空自己。
动静结合:怀着火一样的热情,揣着空杯的心来学习。
一. 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在于当下,因为此时此刻的我才是真实的我,过往的无法改变,未来的无法预测,所以过好当下才有未来,今天的态度决定明天的高度。
“使命”
使命—就是如何使用自己这条命,帮助别人,助力他人。
稻盛和夫曾说过,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只有全身心都投入到当前该做的事情中,精益求精,聚精会神,才能从中获得乐趣,抑制怠惰之心,消退私心杂念,从而塑造自己厚重的人格。
职业:为了让自己能和别人有互换有无的能力,才所从事的工作。
社会(人际):人在社会上与别人所产生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家庭,男女两性最终的关系。
职业,社会,家庭,都是一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
房子与家的关系:家不是普通房子,房子里有夫妻二人或者是更多的成员在里面居住,生活。
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做好每天该做的事,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活在当下,这就是缺生活。
二. 人定胜天
人定胜天:“定”是指人心安定。人心安定了就能胜天。“胜天”是指与天同频 平行。
天道就是人道,人道要符合天道。
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是人道符合天道:
唐僧是按照佛祖的意愿前往西天取经的。
(“唐僧”是人,“佛祖”是天)
启能两位学员的分享总结:坚持,相信就能看到。同样是相信了为什么有的人变了,有的人没变,因为能量没有启动,这里的能量不仅仅是脑能量还有心能量。
“思”,心主思。
“想”把外相放在心里琢磨一下
“悟”,把心竖起来,心高于自己,才能看明白,看明白了,想明白了,就悟到了。
于是要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思维变了,观念就变了。观念变了行为就变了,行为变了人就变了。
突破改变自己的两个“工具”—“亲子日记”和“父母规”
亲子日记:写什么不重要,贵在坚持,写着写着,就明白了,因为在写的过程中“反省”了,“悟”了,就像曾子说得“吾日三省吾身”。如果坚持三代的传承,就成了一个家族的家风。
“父母规”.坚持每日诵读,内化于心。
这两个工具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但是贵在坚持。
一个人“蜕变,想飞”不是那么容易的,从虫蛹变成蝶,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名”
缔造家风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但同时也成就了我们的“名”。
孔子也图“名”,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渴望被诸侯国重用,从而扬名天下,但同时也是一种使命—思想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三,俩只青蛙的故事,一个是井底之蛙,一个是悠闲的躺在热锅中的“温水中的青蛙”
不要做井底之蛙— 目光短浅
不要做温水中的青蛙— 安逸,舒适“温水煮青蛙,慢慢的安逸的走像死亡”
所以要主动的开拓视野,跳出舒适圈。
为什么一些学院的院士都长寿?坚持“三运动”,让生命充满活力。
一动,身运动:(每天坚持有氧运动,绿色出行,不行,骑自行车,跑步等)
二动,脑运动:虽然人已经退休,但是大脑没有退休,每天带科研院队,学术讨论等等
三动,心运动:心态要阳光向上,有目标有方向。
认知世界三个区:
舒适区:(范围最小)—熟练的技能,各种熟悉
学习区:(超出舒适区)—能学会的技能,各种不舒服
恐慌区:(超出学习区)—学不会的技能,学不会,慌。
从“舒适区”突破到“学习区”,最关键的是“主动脱离舒适区”。
悟
毫无危险的生活所构成的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
马和驴的故事,马和驴都生活中午同一片草原上,马选择跟唐僧去西天取经,驴怕死,留下来。
马:跟随唐僧师徒一直在行走,见多识广,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修炼成“神马”,升职了。因为马承担了使命和责任(驮着唐僧),又跟对了团队,所以“变”了
驴:每天蒙着眼,围着磨盘,没白没黑的原地打转,直到马取经回来了,驴依然是最初的样子。
“为什么要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庭和谐了,国家才和谐,家庭有了学习力,国家就是学习型的国家,学习型的社会。
*为什么学习?改变当下的成年人,才能影响未来的孩子。
*当下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为任何一位重要人物都是有家庭引导而来,而不是由学校教育出来的,因为学校承担的是,传授文化知识,提升。能力。而家庭承担的是,良好的品行,习惯的塑造以及正确的人生关和价值观的培养和熏陶,所以家庭教育承担的才是为国育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把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到了“国事”。
我是……我也是……,要看到完整的自己接纳面对真实的自己。无论过去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有资格爱与被爱
自我接纳的父母很容易接纳和尊重孩子,当你尊重和接纳了孩子真正的教育才算是开始了。
所以家庭教育是立命之学。
“命”—命运
道德经:命由我立,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福之将至,观其善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关其不善而必先知。
命运:是一种果,有幸福和不幸两种,取决于“善和“恶”
因,是一种心,如果有善心,便会幸福,如果没有良知,是“恶”的那么必会导致不幸。
“心”—心性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无恶无善,空空的,纯净的,透明的。习性变了,家庭,父母给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后来的善于恶是习性。在
孟子 告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人性都有善恶,关注什么就会凸显什么。
良知,就是心。
心性(本体)——习性(外相)
自心能造善也能造恶
善为本性
教育的秘诀在于如何“启发善”
心的思维模式
离苦得乐,趋利避害
每个孩子本能的反应:苦—哭;乐—笑
孩子:注重心(心控制行为,不高兴就哭,高兴就笑)
成人:注重理(理性思维,心相不一,理性掩盖心性)?
善—乐,恶—苦,(孩子的心思维)
如何根据孩子的这一“心思维模式来展开教育”?
一但“恶”出现了,做错了,就要让孩子尝到“苦”(严肃的表情,坚定的语气,及时制止);做对了,行善了,及时让孩子体会到“乐”(微笑,拥抱),所以孩子离苦得乐的本性会让孩子本能的向善靠拢,不能凭心情管理,善、恶、苦、乐之间的对应错了,家庭就乱了
慎于始
苏 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的优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趋利避害
当乐>苦的时候,苦就不苦了,
孩子打针的时候,疼也不哭,忍着(因为妈妈和老师的表扬,小朋友的羡慕,会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我是最棒的。)
“孩子,只要你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咱马上就出去玩”(玩的乐趣一直在吸引着孩子,一想起来能尽兴的玩,写作业的“苦”也没有那么大了,于是……)
苦>乐
“孩子,快点写,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咱们再来做几套练习题,巩固一下”(就算完成作业了,也没有时间玩,那干脆就慢慢磨吧……)
心对苦乐、善恶的认知模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因此,童蒙 需 养正:蒙,未开化,懵懂,正,就是乐与善,恶与苦的正确对应。
家长(老师)做到的两点:
深明因果(命)—立命
理解孩子(心)—养正
当孩子第一次出现某种善(恶)行时,家长(教师)应该怎么办? 慎于始
互动游戏:十道口算题,错了一道,现场的学员都盯着那一道错的,马上指出,没有鼓励做对了九道。—
缺陷思维
优势思维—学会用发现的眼光,金子就在你身边,能发现千里马的人是伯乐,能发现孩子长处的是父母是称职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