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想过在幼儿园期间给果果报兴趣班,总认为幼儿园三年三岁到六岁是孩子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机,给她报兴趣班时是观察得来的。平时观察到她一些爱好,就是在纸上乱画,然后看到我在写什么,她就拿我的笔和本子,在上面各种画,乐此不疲。想着既然你那么爱画,就送你去学画画吧,总比到处乱画线条、画弯弯曲曲的要好些。
于是,我就送她到绘画班报名。老师说可以让她上一节课试试,第一天上课是1小个时,她在教室里画画写写的还认真上了一节课,没有象其他小朋友一会这里动一下,一会那里动一下,她一直坐在那认真的跟着老师画。从教室出来,问她喜不喜欢,她说喜欢。这个兴趣班于是就报上了。
再送果果去画画的时候,她说想学跳舞,不学画画了。我们就跟她商量:“果儿,爸爸妈妈给你报跳舞和画画,你自己先学,如果哪个班你自己不能坚持的话,我们就取消哪个好吗?“孩子很愉快的答:“好。我会坚持的。”结果,今天跟老师沟通让果果先试学跳舞,老师欣然同意,第一节舞蹈课上了两个小时,学完她就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去画画了。只想跳舞。”妈妈问果果为什么呀?她说:“画画不好玩,画画没有跳舞好玩。”于是,作为妈妈,我尊重了她的意见,取消了画画班,就专门学舞蹈了。有时果果晚上睡觉前在床上自编自跳,在电视上看见有小朋友跳舞也要学,每天还煞有介事的压压腿伸伸腰,说自己在练功,这小家伙算是爱上了跳舞吧?
这不禁让我思考,一个六岁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兴趣刚刚开始萌芽,她什么都好奇,却小心翼翼,对什么事情浅尝即止,兴趣的转移也如三伏天气:为什么谚语会说三伏天娃娃脸?
然后我查阅资料学习得知,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就像我们在观光,她会被一种新鲜的活动吸引,会有一段时间的痴迷和兴奋。但很快,新的兴趣吸引了她,旧的行为被她厌倦。如果孩子可以自行其是般自然地交替这些好奇和兴趣,转移自己的兴奋点,她对这个世界的接触、感知、喜欢就很快得 以完成。这些游戏、兴趣与爱好不会被孩子遗忘,也许看起来她什么都忘了,不过,这些活动带来的鲜活的内心快乐体验会永远储存在孩子的心理记忆中。等到孩子10岁以后,像老牛反刍似的这些心理体验会再现,儿时接受的不同的培养和训练会活化,帮助她选定某种兴趣,可能发展为一种职业,也可能作为一种爱好伴随终身。这还不是更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心理体验是孩子情商发展的基础,是她对这个世界、对人类、对自我的基本感觉,所以也是孩子会选定什么样的价值观的感觉基础。客观地说,孩子不愿意执著于某种活动正如她要继续前行一样,潜在内心的那种超然理性在保护她的成长。
我想我要做的就是遵循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