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希校长的十条家庭教育原则。
第一条原则:陪伴在先,教育在后。很多父母的生活常态是时间往往安排得满满的,却没有留给孩子的专属时间。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好的家庭教育是在和孩子的共同活动中,父母有意无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很多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和孩子在一起时就忍不住启动训导模式,孩子最烦的就是这个了。只有在父母无目的的陪伴中,孩子才能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坦露真实的自己。这时,教育不仅会自然发生,而且效果极其明显。
第二条原则:咬住底线,放大空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有底线,就是必须遵守的纪律。比如放学后必须按时回家。不过我们要先和孩子确定好这个底线和突破这个底线的一些惩戒措施。一旦确定下来,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父母也要做到: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线,就尽量不要再过多地对他做纪律方面的要求。
第三条原则:少用权,多用规则。对于孩子,家长无疑是权威,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如果总用权力来压制孩子,我们的确可能经常“赢”了孩子。可孩子却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失败者。频繁的失败,要么使孩子变得反叛,要么容易变得盲从。咱们做父母,真正需要的,不是“赢”孩子,而是“赢得”孩子,让孩子理解并信任咱们。
第四条原则:设计策略,培养习惯。所有好习惯都不是天生的,而需要长期培养。可好习惯的培养没有那么容易,咱们要做的不是孩子一哭闹、一撒娇就心软、放弃,而是要设计策略,给孩子一个脚手架,让他能比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习惯的台阶上。习惯不能一蹴而就,它是顺着策略渐渐养成的,所以,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坚持,才能在坚持中形成习惯,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
第五条原则:搭建阶梯,化难为易。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急不得。比如,孩子学吃饭,一两岁时,用手抓可能是最得力的方式,而且饭桌上,衣服上肯定会弄得一塌糊涂。但是我们先不要急着指责孩子,不要生气,也不要代替孩子,只要耐心地指导他,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就会轻松地学会使用筷子和勺子,而且从吃饭这件简单的事中,孩子会感受到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这是非常宝贵的。帮助孩子搭建阶梯,化难为易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要做的。加油!
第六条原则:随时鼓励,定期反思。对于孩子,做家长的总是批评太多,表扬太少。我们看见孩子身上有什么缺点总忍不住批评,希望他变好。事实上,孩子的行为,好的通常占85%以上,不好的只是15%左右。当我们认为孩子没有可表扬的优点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有问题。只有我们随时对孩子进行鼓励,孩子才会意识到自己的优点,这些好的行为就会固化成为他的习惯,让他闪闪发光。对于15%不好的行为,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定期做反思。帮助孩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因,找到改进的方法。当然不管是鼓励还是反思,我们都要谨记只对事不对人。
第七条原则:转移目光,发现潜能。咱们父母要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些能够影响世界的重要能力,只是每个人的潜能可能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激励自己,并让他发现自己的潜能。
第八条原则:多帮少管,供给资源。孩子之所以会犯错,往往是因为他没有资源做更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做的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提供超出孩子预期的资源,让他在喜欢的领域发展他的优势。有了资源,孩子才会逐步形成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才会珍视自己的时间,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第九条原则:传递赞美,润滑关系。李贵希有一句著名的话:“教育学其实就是关系学”,在学校,师生关系好了,教育不可能不好。在家里也一样,陪伴的质量高了,孩子不可能不好。家长是老师和孩子的一座传递桥梁,父母想方设法在老师身上找到一些能被孩子认可的特点,传递给孩子,慢慢地,孩子对老师的看法就会产生改变。反过来,我们也要想办法从老师那儿获得对孩子的认可,哪怕是一点点,然后及时传递给孩子,孩子知道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会更喜欢老师,从而老师带的课也会喜欢上。
第十条原则: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之间难免会冲突。一旦起冲突,家长心情不好,孩子也会心情不好。当孩子心情不好时,他就会屏蔽了你对他的教育。所以,家长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心情,再处理孩子的情绪。等双方都冷静下来了再处理事情。这样才能有效地处理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