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1号星期一晴亲子日记第301篇
今天看到了一篇报道,让我想到了儿子去学美术,上课的经历。他和我说起了,在画画的时候,有一个六年级的同学在他的画作上画了一道,这就是造成他又重新画了一张,所以回来晚了。
儿子回到家就气愤的向告状,他说:“我练好了跆拳道,一定要打得他满地找牙。”我也很生气更多的是心疼儿子,但是我我需要冷静下来。了解事情经过,判断事件性质意思,就是去判断这个事情的性质是什么,是属于霸凌事件,还是孩子间的肢体冲突,这两者性质完全不同。
我问了儿子两个问题:“他是只打你,还是也打过别人?”这个问题是要知道,孩子有没有被当成特定对象来欺凌。
儿子说这个孩子平时就喜欢和别的同学打来打去的。“当他打你的时候,其他同学是怎么做的,大家是都在指责他,还是大家都不敢说话?或者是大家跟着他一起来打你?”
儿子说朋友都在帮自己,因为很多同学被他打过。由此判断,这次事件就是同学之间的普通冲突。
了解伤害的程度,以此判断是否直接介入。这一步,是要问问孩子打在了哪里,用什么工具打的,疼不疼,然后根据孩子的回答做出一些回应。
儿子说,有点小青块,没那么疼,但是感觉很没面子,所以判断事态并没有多么严重,当时老师说他直接把老师打了,老师又把他交给了校长。
我问儿子你需要我怎么做?比如让他给你道歉。儿子当时说:“不可能他连老师和她妈都打,怎么可能给我道歉呢?我说:既然这样那就没必要和他耗着,他的父母他都不懂感恩。”“儿子你能看到这一点很好,记住无论什么时候,也要记住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从来。”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并不能完全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他所面对的环境。所以问问孩子的想法,比直接给一个“怎么做”的答案更好。
这也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才是那个主体,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不要以为当下的问题解决了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孩子的心理状况、后续是否还有同类事件发生,这些都是需要父母去密切关注的。
其实,当孩子被欺负了,我们首先需要的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指挥者和教育者,而是一个包容者和支持者。
简单地教他“以暴制暴”或者放弃社交,都不是上上策。这个时候,孩子能说出来比打回去重要,化解矛盾比发泄情绪重要。
问问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感受,保护孩子的自信,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是父母应有的态度,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孩子需要一次次跌倒才能学会走路。同样的,他们也是在一次次的矛盾和冲突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