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是不是特别熟悉这样的镜头:
母亲愤愤地对着孩子斥责,面目不能说狰狞,但一定是扭曲的。孩子或者仰着小脸一脸无辜地听着,或者低着头捂着耳朵厌恶地听着,再或者时不时顶上几句嘴。
最后,妈妈们常用“不听话”和“犟嘴”形容孩子,而孩子,也会用“真烦”“唠叨”来形容妈妈。
每当看到这些情景,我总是立刻反思,我是不是也是那个讨厌的妈妈,我是不是也是一个有话不会好好说的家长?的确,因为生活的繁琐、工作的压力,还有人际关系,我们经常把自己的无助感转换为指责,施加给最亲密的人、你最爱的人,特别是常常犯“错”的孩子。
有时,我们明明知道这样做对孩子来说太不公平了,可是不良的情绪一旦打开闸门,就转换为泥石流一样的唠叨、指责,冲击着孩子幼小的心灵,淹没了他们的安全感,摧毁了他们的信任。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何跟孩子说话这件事。
重视我们的唠叨:唠叨常常伴随着指责
我们唠叨时,大多不是就事论事,往往是因为自己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遭受了打击,无法自我平复,所以会“借题发挥”,把无力感转化为坏情绪发泄到最亲密的人身上。既然有坏情绪,就一定会有指责。
你有没有因为孩子一个字没有写好,而揪出他上课走神的事,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夸奖班里的某某,长他人志气,灭孩子威风。
指责的背后,其实就是希望对方的进步。大人还好一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就委屈至极了,他们常常会认为自己真的做错了,才会惹得父母这样生气,或者在心里慢慢萌发恨意,认为自己有个坏爸爸或者坏妈妈。
爱,要好好说:学会说“对不起”
改变唠叨的坏习惯的确有点难,但我想,每个家庭都向往和谐幸福、相互鼓励、彼此欣赏的家庭氛围。所以,改变仍要从自己做起。首先,我觉得要学会说“对不起”。
如果在生活中避免不了唠叨、抱怨和指责,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那么事后,你至少要学会说“对不起”。
家,是爱的港湾。无论如何,家人之间是相亲相爱的。如果我们的确伤到了家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请你一定要真诚地向他倾诉自己真正想表达的。
“妈妈今天上班很累,心里很烦躁,所以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向你说了那么多不该说的话,对不起!现在妈妈很后悔,请原谅我,好吗?”尽管孩子可能当时很委屈,但当你真诚地向他道歉时,孩子一定会原谅你,他知道,你那一刻的坏脾气并非他真的做错了什么,很有可能他还会像小大人一样拥抱和安慰你!我们的孩子,就是如此善良。
就事论事,态度和蔼
每个人都讨厌对方以一个资深的教育者来长篇大论地论证他的小错误。作为父母,我们在评价孩子的一些问题时,应该本着就事论事的原则,保持着和蔼、平静的态度跟他谈,这样才会有效果。
就事论事,很简单,即发生了什么说什么,不要涉及其他,否则对孩子来说会抓不住你说话的重点,不知道你到底要他做什么。
发现孩子写作业时玩橡皮,分心了。那么,最有效的对话是:“宝贝,专心写作业,不要玩橡皮。”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我玩橡皮没专心写作业,得马上放下,继续写作业。
如果你从玩橡皮扯到了孩子课堂的听课状态,再扯到他某次考试的成绩,再扯到他的未来前途未卜,那么孩子一定不知道你到底要他怎么样,他手里的橡皮是不会放下的。小一些的孩子会一脸迷茫,大一些的一定会堵住耳朵!
人们常说,与别人谈话的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说话时的态度。不管你说的是什么肺腑之言,用焦躁、不耐烦的态度表达出来,对方回报的一定是焦躁和不耐烦。同样,即使你提出的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只要态度和蔼、平静,对方一定会心平气和地听完,并斟酌自己的行为。
孩子在商场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非要购买,而你又觉得没有必要的话,你可以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很想买这个玩具,可是我们家已经有一款同样的了,我觉得暂时不要购买。如果孩子不依不饶,使出“必杀技”——哭闹,那么你也可以平静地告诉他:“宝贝,妈妈知道你现在有点失望、生气,你可以哭出来,会好一些的,妈妈陪着你。”这样一来,孩子的情绪得到充分的理解,并且发泄出来,他就会平静下来。
控制孩子的情绪,先从父母开始,只有我们学会了平静面对,孩子自然知道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尊重孩子,给他们表达的机会
有时候,大人总是居高临下地看待孩子,因此不能以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误解孩子,爆发唠叨。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善良纯净的心灵,他们装下的是自己的快乐、忧伤还有对自己父母的爱!而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孩子笨拙的一面,忽视了他们的美好。
不要以大人的姿态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如果孩子要向你表达什么,请一定要耐心听完,如果听不明白一定要“不耻下问”。也许,孩子要表达的,并不是你想的那样。只有听明白了,我们才能给予孩子准确、理智的答复。
有话好好说。因为有爱,更要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