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进办公室,发现对桌的班主任在听班干部反映。我作为旁观者,学生反映的问题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冒。
我首先打开电脑,准备今天的课程。学生的一句话让我停了下来。“老师,他们两个发生矛盾,王某某说张某某找他对象的事了。”初一的学生,入学刚刚一个多月,竟然张嘴闭嘴“对象”,让人感到可笑又痛心。班主任让班干部把这名学生叫来,询问情况,这名学生理直气壮的说:我们小学就谈对象了,家人指导。我和班主任都蒙了,不知如何再开口询问。
记得刚开学第一周,刚刚升入初中的一名女生,也是我的课代表,班空来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说,有一个本班的男生下课追上她,告诉她说喜欢她,要她做他的女朋友。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两年前我陪审了一个案子,被告是初一的两名学生,在法庭上口口声声“对象”、“对象”,因为“对象”,走上犯罪的道理。
面对这种现象,个案还是通病?
早熟是现代小学生的特点。影视片以及报刊杂志影响,把模仿游戏变成了现实。这是当前学习教育不应忽视的问题。一些未成年人走向犯罪或受到侵害,许多和情感认知有关。
加强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刻不容缓,加强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