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 星期三 晴
亲子日记第325篇
今天学习到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胜利者效应。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利用好“胜利者效应”,可使畏难厌学的孩子逆袭成为主动、自信的优秀孩子,成为学习上的赢家。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失败乃成功之母”,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却使得孩子完全放弃自己,觉得反正也学不会,考不好,干脆“破罐子破摔”,进入躺平状态。现在有很多家长提倡挫折教育,甚至人为地给孩子制造挫折,希望通过让孩子体验失败来培养出勇于挑战的天性,奠定成功的基础。但是随着生活中遭遇的失败越来越多,孩子反而陷入了习得性无助。如果孩子在学习中总是遇到挫折,每次都考不好,那么时间久了,孩子很容易放弃努力,拒绝尝试,对自己产生怀疑和自我攻击,认定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即使遇到自己能胜任的事情,也会因为这种先前的深入内心的自我认知,而导致不好的结果。这也是很多家长全力鸡娃,却惨遭失败的原因。
“胜利者效应”是指胜利者更容易获得胜利的社会现象,也可以说,强者越强。胜利的经历,可以改变身体的内在机制,从而形成更有利于再次获胜的状态。换句话说,小成功有助于大成功,即“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帮助孩子建立成功的体验,让孩子多经历几次成功,就能提高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有继续挑战的勇气,从而正确看待失败,获取成功。一个孩子如果一直失败,饱受挫折,他就很难跳出失败的恶性循环,只有成功才能让他赢下去。当孩子的努力得不到足够的回馈和奖励,就会变得松散焦虑,认定努力毫无意义。胜利者效应就像一种内在奖励,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肯定,进而不由自主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胜利,而这种投入又会让他更容易获得下次的成功。
家长善用“胜利者效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就会慢慢养成对完成任务,做好事情的自信,变得自信且充满干劲,去达成每一次的小胜利。家长该如何运用好“胜利者效应”,要做好以下几点。
1、设置可执行的短期目标。
“胜利者效应”的原理告诉我们,胜利的经历会改变身体机制,从而影响后续的经历。时常让孩子感受到胜利所带来的成就感,是通往更大胜利的关键。父母可协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每一次达成一个小目标,就是获得了一次小成功,积累起来,长远的胜利也就近在眼前了。短期目标的即时反馈,可以让孩子更有动力,也更容易体验“胜利”的感觉。一个高质量,可执行的短期目标需要具备五个要素:具体,可量化,能够得到,有回报感,有时间限制。比如,每天做5道有难度的数学题,每天背诵15个新的英语单词并复习前一天的内容,每天积累5个金句……
2、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让胜利者效应发挥作用。家长改变对孩子的关注方式。肯定孩子的行动,而不是结果。当孩子努力了却遭遇失败时,把注意力引导到他已取得的进步和突破上。虽然现在还不够完美,但进步都值得骄傲,值得表扬。关注孩子本身的特质、闪光点,而不是与其他孩子做比较。让孩子明白,家长爱的是他本身,无论他有哪些缺点,都拥有父母无条件的爱。这样,孩子才不会在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建立外部动力。
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孩子的整体自信心和成就感。成就感可促进孩子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促使孩子去获取很大的胜利,让孩子不断感受到自己的胜利,持续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胜利者效应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