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与李彦绪一起阅读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故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关于他的名字有很多有趣的传说。据说老子的母亲李氏有一天正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漂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李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李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李氏怀了身孕。李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李氏给他取的名字就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对母亲说李就是我的姓。后来,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的官,这是一个管理藏书的官职。因为这个缘故,老子知识渊博,在当时名声很大。
孔子年轻时,曾经专门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周朝的礼仪。老子写过一本只有5000字的书,名字是《道德经》,书中讲了很多能启发人的道理。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双臂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芽开始长成的,很多层的高台是从第一筐泥土开始垒起来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才能走完的。在这里,老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事物都是从小到大发展变化的。
后人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