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越到后面,你越能体会到,真实和长久的愉悦,永远都只会在你的精神世界里,人一定要有脱离的勇气和魄力。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题记
人啊!要有勇于跳出舒适洼地的勇气。
任何的转变都是从决裂开始。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道不同的人,不仅仅是学历和圈子的不同,更有着价值观和精神上的巨大分野。
能不能认清,有没有勇气决绝划清界限,能不能最终迎来自己人生的绽放,全是你自己的选择。
所谓毒朋友,是我最害怕的,因为天性善良的我总是不愿意对所谓朋友说不,可是舒适的洼地,就是充满消极的负能量,他们拒绝成长,拒绝努力,拒绝改变,甚至还会不断揶揄和嘲讽那些试图脱离这个洼地的人,让你和他们一起在这个洼地里面消耗你的精气神。
所以后来,对于这样的洼地,我在道德思想被一次次触碰到底线后,决绝离开,是的,没有必要眷恋,有多远就离开多远,该撕破脸就撕破脸,不需要留有情面,不想再回头,懒得去解释。
现在的我无比喜欢自己,喜欢那个决绝的自己,勇敢的自己,让我去了更宽阔的世界,见了更多的人,有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相伴一生的伴侣。
李稻葵教授曾说:人生所有的成长,皆是因为站对了地方。
站错了圈子,就像掉进了煮青蛙的温水。它不仅能渐渐让你懈怠,彻底磨灭你的一切努力和意志,同样也会蒙昧你的认知,把你拽入不断消耗的境地。
而站对了圈子,则会像收到了一张华丽的邀请函,你身边全部都是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他们给你信心,让你人生更加充实。
不要在没必要的地方浪费自己的精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提升上面,放在寻找更高层级的圈子上面。
毕竟比起“合群”,更可怕的是被那些整日无所事事混天撩日的人同化、裹挟,最终失去了挣脱的勇气和能力。
我们其实并不是没有朋友,而是我们的朋友根本不在觥筹交错的饭局上酒桌里,要有拒绝融入的魄力。
人生在世,我们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免不了要进入社会,与人相处。
但进入什么样的社会,和什么样的人相处,却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其实青春期的时候,我也是一个很害怕成为“不合群”的人。
我常常逼迫自己去适应那个不喜欢的小圈子,我害怕他们把我抛下、落下。
这样的状态我持续了很久很久,直到后来有一天,我尝试去做真实的自己,去制止他们的不良行为,却换来他们的冷嘲热讽。
我感到很失落,很绝望,因为我的道德感,羞耻心,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允许我继续沉沦。于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学着和孤独相处。
周末的时候去学画画,他们一群人在小树林里谈情说爱,打架斗殴;
我补习曾经落下的课程,他们在吃拉面飚摩托车;
早上朗读课文学习看不懂的英语,他们还在网吧里通宵。
后来,我明白了,我和他们始终不是一路人,有着独立思想的我,注定暂时是孤独的。
我开始慢慢享受独处的时光,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自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和我那个被称为神经病的大师兄一起,每天没日没夜的画画,别人眼中有神经病的他,细心耐心的指导着这个被称为脑子有病的我,我们为自己每一次的进步而雀跃,比如一个转折的刻画关系,比如,一个新线条的熟练运用。
孤独从来就不会毁掉一个人,把自己拼命挤进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地方,拼命假装才会毁掉一个人。
时至今日,我仍然庆幸自己的选择,庆幸我的母亲是如此睿智,我的父亲是如此宽厚,庆幸我终于自己明白了,人,只能自己救赎自己,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给的,你过得好不好,跟别人没任何关系,只是人间的瓜而已,但对自己而言,却是刀尖上的行走,伤痛自知。
不合群只是暂时的不合群,不是永久的不合群,因为你的世界不在这里,你要一直往上走,才会看到更美妙的风景。当我结识了越来越多优秀的良师益友,当我身边多了很多优秀且正能量的人,我才明白,“走出圈子”意义。
我希望我能帮助更多的人,希望这个世界对现在暂时的问题少年,儿童,多一些纯良,多一些爱护,多一些包容,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走出生活的洼地,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其实那个青春期的孩子,不是从丫丫学语成长而来,年幼时树立好良好的道德情操,青春期就会事半功倍,学会尊重孩子,学会保护孩子,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朋友圈,让他们自己独立的去看这天地,这万物生长的世界。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胡同里练不出千军万马。
对孩子“狠”一点,逼着他上进,迟早有一天,孩子会感谢你今天“凶狠”的爱,恨透昨日懒散的自己。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但爱有千万种姿态,不是对孩子有求必应才叫爱,逼着他练就一身本领,让他有资本对抗生活的风风雨雨,更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爱。
作为父母,我们注定保护不了孩子一辈子。
如果现在不能狠下心逼孩子学会“72变”,将来又有谁能帮他挡下“81难”呢?
李玫瑾教授说过:
现在有很多孩子,他们智商很高,但他们吃不得苦,受不起挫折。
其实,这是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太过于顺利,父母给他们营造的巢穴太过温暖,以至于他们缺乏忍耐和意志,难以获得成功。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但人生的路,你不能代替孩子去走。
那些你为他们走过的路,都将成为他们日后的坑。
清华大学社科院院长彭凯平说:
真正的教育不是在温室里栽培植物,而是帮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时教会他们独自面对世界。
孩子的双脚,一定要亲自踏在土地上,他们的身体,一定要亲自接受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成为一个无坚不摧的强者。
有些苦,必须孩子自己去受,
有些坑,必须由孩子自己去踩。
终有一天你会明白:
儿女成才,积贫之家也迎繁华。
儿女败家,泼天富贵也能摧毁。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很多时候甚至还带着点绝情。
家庭之外没有温室,长大之后没有儿戏。
“在孩子快乐之前,父母要学会狠,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做一个“狠心”的父母,该强硬时强硬,该拒绝时拒绝,让孩子明白也懂得决绝的重要性与果决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