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4 星期五(1766)
昨晚7:30分,按时进入武校的直播间,聆听了三位组长和五位组员的分享及武校的点评,受益良多,感恩大家的分享!为大家点赞!
“青春期”和“手机游戏″,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要谈虎色变。出现青春期和手机游戏并不可怕,关键看父母怎么引导孩子。
一、青春期
青春是独立的,是有梦想的。每一个人都有青春的经历,它为人的一生垫定了夯实的基础。它是自我认知的一种判断,它要获得认可,摆脱妈妈的唠叨,摆脱爸爸的强势。父母的不尊重、𣎴信任、不认同导致青春期的叛逆。
我们要陪伴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首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鼓励和赞美,让孩子建立自信心;其次,要找到孩子叛逆的原因,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有了父母的支持,孩子内心才不会慌乱。
眼前的问题孩子,未来不一定是问题孩子,有可能是栋梁之材。主要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满不在乎还是关心与关怀。做到自己与自己不较劲(内部不冲突),自己与父母不较劲(外部不冲突),青春期就会平稳度过。青春期并不可怕,父母要正确的引导,做智慧父母,搞好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好了,一切就好了。
青春期是亲子关系产生了问题,我们要相信孩子,放手、放心、放权,让孩子做他自己,等到了社会变成社会人,才不会恐慌。青春期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与做事方式,有自己的审美观、自尊心,我们不要过多焦虑。我们要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要绐孩子留私人空间,多给孩子爱和温暖。
父母要当好孩子的助手,让孩子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孩子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需要经过三步:
第一步:2-3岁,适应环境,思考尝试。
第二步:7-12岁:尝试、选择,有些反抗。
第三步:12-18岁:青春期,进行实践、进入社会化。是对个人统一性、社会性的认识过程。对自我的认知,到与社会接轨。
我们要与孩子平等沟通,用心交流。孩子们压力很大,成绩的好坏、同伴的认同、个人形象的发展,都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好奇心强,寻求异性的关注,我们不要捕风捉影。要在认知上转变自己,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要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注意不要过多唠叨,注意说话的场合和时机,做一个学习型的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相信孩子,孩子的内心才会强大起来。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父母多和孩子沟通,和老师沟通。了解问题出现在那里,一旦错过,就不再被需要。父母本身有自己的矛盾冲突,一边希望孩子快点长大,一边又不希望孩子长大。潜意识里没有安全感。父母要做到断、舍、离,要将孩子推出去走向社会,而不是拦着。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渐行渐远,最终孩子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我们要关注孩子而不是约束孩子;与孩子交心而不是批评、指责孩子;要相信孩子永远是好孩子。
二、手机游戏
游戏有危害,能让孩子上瘾;影响身心健康;严重者产生厌学,抑郁症,我们要主动和孩子接触,沟通,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少用惩罚,多做奖励。放大孩子的优点,缩小孩子的缺点。不把多做作业当做惩罚的工具(苦),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快乐地做一些家务活(乐)。父母的教育观念要一致,要找到好的方法来鼓励、引导孩子。当孩子做错事情时,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顿,会让孩子没有内疚感,而不思悔过。如果父母抓住了孩子的小辫子,不揭发不惩罚(动心不动身),给孩子留空间,他反而会有内疚感,便可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但游戏并不是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孩子学习的绊脚石。孩子之所以沉迷游戏是因为游戏能分泌快乐因子,让孩子得到快乐;可以释放压力;能让孩子交到朋友并找到成就感。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体验不到快乐,受父母的控制不能做真正的自己。他们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只有在游戏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有比游戏更好的事情做,孩子就不会迷恋手机。
我们可以让孩子适度地玩手机,但要制定合理的时间。让孩子劳逸结合,在高效率地完成作业后,适当的玩一会手机。不要将成绩差归结于游戏。孩子玩游戏,主要还是父母的陪伴缺失。我们要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和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如:带孩子做运动,去图书馆读书、唱歌、跳舞,做游戏,和孩子散步等等,和孩子做朋友。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沉迷”不是时代的代名词。在任何年代都有每个年代沉迷的东西。我们要注意孩子的内心的真实世界,孩子需要归属感、成就感、价值感、存在感。他们也需要被理解、被认可。如果得不到回应,就会去外界巡求。真正打败他的不是游戏而是他自己。要想让孩子放下手机,我们就要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
对待游戏,我们要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出现后再想办法补救,要未雨绸缪,提前预防,做智慧型父母。孩子沉迷游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认识和对待孩子的态度。我们要让孩子得到足够的爱和理解,让孩子有归属感、成就感、价值感、存在感,要让他们在家中得到足够的温暖,而不是去外界寻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