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学习了《幸福路》上“教孩子正确理财”的一节课,说起理财,如何培养正确的消费观也是正确理财的一部分,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个趣事吧。
2021年夏天,开济跟着妈妈去上海和杭州旅游。以前出去玩,吃喝用度都是我们家长承担,也没给过孩子零花钱,想着孩子大了,于是在出发前,我翻了翻我的钱包,有32元钞票,顺手给了他当做“旅游经费”,我说可以拿着这钱买点冷饮和自己喜欢的东西,开济在这之前从没持有过这么多的钱,看得出他特别开心,终于可以自由支配一大笔钱了。
结果第一站在上海科技馆就迎来了当头一棒,开济无奈的发现自己的这笔“巨款”在这里几乎买不到任何东西,翻来覆去的看了又看,总算挑到了一个最便宜的纪念品——一块钻石形状的印有上海科技馆字样的玻璃工艺品,用去了20元。第二站在杭州西湖湖心岛景区里,炎炎夏日,他拿剩余的12元买了两支老冰棍,犒劳了自己和他同行的另一个小伙伴。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我正上着班,接到了开济妈妈打来的电话:“开济看中了景区里的一把扇子,要30元一把,看起来很普通,和他商量出去后再买,也行不通。你快和他说说吧!”我让开济接过电话,告诉了他老冰棍雪糕景区的售价是平时的6倍,确定非得要买景区的这把扇子吗?也许景区的价格是网上同款扇子的好几倍呢,要不要考虑网购。如果你确定要从景区买,那这把扇子的钱我给你出,你回来后通过帮我洗车,赚钱还给我。开济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挂断电话我继续忙工作,也就没再过问。吃午饭的时候,开济妈又来电话了,孩子表现不错,耐心沟通以后,没有再闹,答应了出景区以后再买。当时没在景区买的扇子,来到景区外的十元店,有同款,花30块钱一下子买了三把。旅游回来之后,说起这个事,开济也有了很深的认识,以后购物消费,货比三家,学会延迟满足,拒绝冲动消费。我也通过这个事意识到,应当让孩子持有少量的现金,让他对金钱的数目有概念,并在适当的时机培养他正确的消费观念。由于我家就在学校附近住,也是经常看到有部分学生放学后就钻进小卖铺,拿着冷饮和垃圾食品出来的情景。因此定期给他发零花钱这个办法肯定是不能接受的,钱来的太过于容易,孩子学不会珍惜,而且也很难监督和引导。
于是我开动脑筋,制定出了一些赚钱机制,比如帮爸爸妈妈洗车,光洗外观5块钱,外观和内饰都洗干净给10块钱,洗电动车给1块钱……孩子付出劳动,只要这个劳动具备社会价值,我们就应当尊重他的劳动,支付一定的“报酬”。当然家务活除外,家庭成员共同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承担责任和义务,也是一直以来给他树立的观念。这样时间长了,孩子知道了劳动赚钱的不易,自己也能有了一点点“积蓄”,不至于在需要用钱的时候捉襟见肘。试行了几次,孩子手里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点点积蓄,我也试探的问过他,打算怎么样用钱,他说打算用来买书,或者偶尔请小伙伴喝个冷饮什么的,总之还算是合理的,我们也表示支持。此外还带他参加了一次义卖,在金查理小镇摆摊一上午,费了好大力气将自己和妹妹不玩了的玩具卖出去,也只赚到了50元,全部捐给了困难家庭。孩子也对付出劳动赚钱理解的更加深刻一点了。
这就是我们家的一桩趣事,有没有给大家什么启发呢?也许有的家长朋友也有很多的小妙招和金点子,也请您和我们多多分享吧!咱们共同学习,多多交流,争取让孩子们都成为理财小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