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 星期四 雾
亲子日记第345篇
孔子说:“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君子都是先自己做到,然后才去要求别人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换位思考,自己做不到的,不能强求别人。只要不妄听,不妄语,宽以待人,人生才会越来越顺遂。
1、不揭人短,不论人非,是为嘴贵
《弟子规》有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隐私,尊重别人,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武则天时期,有一个大臣叫张德年,他老年得子,一家人欣喜若狂,想要庆祝一番。但当时武则天下了“禁屠令”,禁止宰杀牛羊。办酒席,无肉不欢,宰猪烹羊又违反国家法律。张德年左右为难,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只邀请挚友亲朋好友,晚上来家庆祝。受邀的人中,就有他的好朋友杜肃。杜肃在张德年家吃饱喝足,回家后却写了一封揭发信,把张德年出卖了。武则天下旨,让张德年去说明情况,张德年吓得两股战战,跪在武则天面前请求原谅。武则天对张德年说“你老来得子,是喜事,杀猪宰羊,庆祝一下,也不为过,只是你以后交朋友,一定要慎重。”站在一旁的杜肃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从此再也没有脸面去张德年家。杜肃损人利己,武则天看清他的丑恶面目,不再重用他。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比锦上添花更可贵的是雪中送炭,而一句温暖人心的话,却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有人爱揭人长短,论人是非,并以此为乐趣,岂不知有时自己无意的一句话,就可能给人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相反也有人,为人处事,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处处为别人着想,说话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倍感温暖。人前不揭长短,背后不论是非,是做人的底线。给别人留点尊严,嘴上留德,才会多给自己的人生积福。
2、非礼勿听,分清好坏,才是耳明
荀子在《荀子•大略》中说:“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不管是流言蜚语还是侮辱谩骂,都伤害不到聪明人,因为他们做真实的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
唐朝的宰相娄师德因为秉公执法,得罪了很多人,经常有人对他进行人身攻击,侮辱谩骂。有一次,他去上朝,突然听到有人在背后骂他,言语之龌龊,让仆人都听不下去了。仆人打抱不平地说:“老爷,有人骂你,难道你听不见吗?”娄师德毫不介意地说:“你听错了,他骂得是别人,不是我!”仆人撅着嘴说:“他喊着你的名字,明明骂得就是你。”娄师德笑了,说道:“天下同名同姓的多了,你怎么知道他骂得是哪个娄师德?”仆人心里还是气不平,又对娄师德说:“我听见了,他骂你是畜生。”娄师德这时收起笑容严肃地对仆人说:“他骂我也就算了,你再重复一遍,不是又骂我一次吗?你不懂得非礼勿听的道理吗?”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世界太复杂,声音太杂乱,该听的要听,不该听的要学会屏蔽。这世界本无绝对的对与错,有些话可信,记在心底,有些话,不着边际,就当耳旁风。成熟的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力,是好,是坏,心中有数,不听风就是雨,也不人云亦云。不信谣言,不信妄语,分得清好坏,才是明白人。耳明了,人生也就通达了。
3、豁达大度,宽以待人才能心顺
《孟子•离娄》中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尊重从来都是相互的。宽容待人的人,人们也会还以善意。
夏原吉,是明朝初年的户部主事和尚书,他虽位高权重,但对人却总是温文尔雅,宽以待人。有一次,夏原吉到苏州办事,在馆驿里,仆人给他做了粉蒸肉,夏原吉吃了一口,就说自己最近胃口不好,只吃了一碗米饭和一些蔬菜。仆人有些不高兴,自己的一番好意,主人不领情,那就自己享口福了。他刚吃了一口,就吐了出来,原来自己疏忽,在蒸肉里放多了盐,难以下咽。夏原吉没有责备仆人,仆人心里非常感激。第二天准备启程的时候,夏原吉发现少了一只袜子。问仆人,仆人却说没有看见。后来经过调查,发现是仆人前一天晚上,为他烘烤袜子,不小心烧了一个洞,怕他责骂,偷偷把袜子扔了。夏原吉知道实情后,不仅没有责骂他反而安慰了他。仆人从心里佩服夏原吉的为人。听说夏原吉想从小路到苏州去,他赶忙制止,他打听到,小路上劫匪众多,很不安全。夏原吉听从了仆人的劝告,两个人从大路顺利到达苏州完成了使命。
李斯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泰山之所以高大,是因为不排除沙子,大海之所以深邃,是因为能容纳任何细流。斤斤计较的人,心胸狭窄,遇事想不开,容易钻牛角尖,这种心态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与人相处久了,人们都会避而远之。而胸怀宽广的人,做事不计较,不强求,随遇而安,问题反而能迎印而解,他们自带光环,对人有无限的凝聚力。宽以待人,得道多助;小鸡肚肠,失道寡助。凡事看清了,看开了,看淡了,心也就顺了。
“命运的变化,犹如月亮的圆缺,但对于智者却毫无妨害。”聪明的人,总会把生活的困难当成人生的历练,不断地吸取教训,调整自己的方向,生活才会越过越好。他们的秘诀就是,管好自己的嘴,擦干净自己的耳,保护好自己的心,不断地修行提高自己,人生才会越来越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