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对于巴金先生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文坛巨匠,中学时曾经读过他的小说《家》《春》《秋》,对于他的奉献精神只是浅显的听说过,从未去深入的思考。今天看了陈校的小本日记分享,静心感悟真的让我很受触动。
1991年,87岁高龄的巴金先生,受病痛影响,拿笔写字非常困难,但是为了不让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拿起笔写下《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有人问我生命开花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巴金先生把他的爱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这个世界,把他的思想写进了他的文章,作品显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魅力,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时刻激励、指引着我们,要做真与善的传播者。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往往更多的去追求物质文明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个国家的强大,既需要物质力量,也需要精神力量。两种力量都离不开奉献精神。每个人亦是如此。
作为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与基础。我们常被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世间最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所以首先我们要热爱工作,满怀热忱,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其次要坚持学习,言传身教,做好学生领路人。
在工作中,永远保持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把简单的事情做彻底,把每一件小事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