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永不言败的美德之花
诚信是什么?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的优秀基因。他带带相传,历久弥新,永开不败。他时刻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有敢于在诸侯国中的弱势地位,秦国决定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求实现富国强兵,可是如何让秦国的人民相信变革呢?商业在城南门立了一根三长长的木杆,并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调到北门去就省十斤,人们都纷纷议论。对此表示怀疑,因为把木杆从南门扛到北门太容易了,如此高额的嗓子。也太容易了,正在人们猜忌之际,商鞅又把赏金提到了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群众走出一个人,他扛起木杆。大大步的走向北门,等到他把木杆调到北目的地后,果然得到了50金的奖赏,就这样,商鞅南门立柱让秦国的百姓看到变法的决心,商鞅的变法很快得到顺利推行。
明朝文学家宋濂用十家皮带,他酷爱读书,可家里没有藏书,他只好像藏书丰富的人家借书阅读并亲自抄录,之后,按约定的限期归还。于是一个个酷暑他都不会酷热难耐,不惧蚊虫叮咬,在昏暗的光下刻苦抄书。一个个隆冬,滴水成冰,夜里的墨都冻成了冰,手指也不能身躯,可宋濂毫不放松,仍是努力读书,抄书。并按约定的是日期归还书籍,别人看见他诚信如此都愿意把书借给他超阅,于是宋濂得以博览群书。最终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文臣。
只因一个伤者对死者的承诺,他便为此坚守37年,他就是沉浸20世纪60年代插队到黑龙江的上海知青。1969年8月15日战友金训华,与他一起跳入洪水中抢救国家财产而英勇牺牲。看着牺牲的战友,陈健在心里,许下了一个承诺,一辈子在此陪伴,长眠在这片黑土地上的战友,就这样,为了这个承诺无数次放弃了知青返程的机会,甚至放弃了人生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呈现给我们树立了一座城。信守承诺的丰碑,让人仰望。
种种事例表明,诚信,方是做人之本,因此从现在做起,我们要在心中埋下一颗诚信的种子,让它开出一朵永开不败的美德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