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符合现代意义的师范教育成形较晚,约始于20世纪初。当时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均强调开展师范教育。而陶行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将师范教育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育资源匮乏 代,打造一支能承担“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的优秀教员队伍是教育的头等大事。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不过因为国体的不同,教育的趋势也就不一。共和国立国的要素,在国民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了解,谋共同的利益有人说:“吾国无国民。”这话未免太过。但细想,实际上有国民的资格的确是不多,所以教育在中华民国里更加重要。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既有这种责任,那得不观察教育的新趋势,谋进步的教育!
要造成适当的国民,须有适当的教员。就是要合社会的应用。不过从“用”上面,就有两个头号题发生:甲、够用不够用,是讲他的数量;乙、合用不合用,是讲他的性质。
师范教育的趋势,在能改进不合用的变成合用的;改进合用的,变成更合用的。这种向着合用走的几个趋势,就是新趋势。现在分条来说明:乡村教育不发达,可说已达极点。我国人民,乡村占百分之八十五,城市占百分之十五。就是有六千万人居城,三万万四千万人居乡。然而乡村的学校只有百分之十。这种城乡不平均的现象,各国都不能免,但是我国的乡村,未免太吃亏了。恐怕也非城市人的福哩!至于教材方面,乡村和城市也大不同。例如电灯、东洋车等,在城市是常见的,但在乡村的学校里要教起这许多材料来,就很困难了。还有放假一层,乡村和城市也不同。什么蚕假、稻假咧,那里能够把部定章程来束缚他!现在的师范学校都设在城市,连教授方面,也是重城轻乡。此后亟当想法,怎样才可以使乡村的儿童受同等的知识,享同等的待遇,这就是师范教育的一个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