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6日晴---445
抄写张寒军老师的转型与控制,其中有一个“跳蚤效应”,印象很深。老师用在家庭教育学上,非常形象。
生物学家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轻易就跳出来了。给这个玻璃杯盖上杯盖后,结果一次次跳起,一次次被撞,最后跳蚤逐渐调整了自己的跳跃高度,开始根据杯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过一段时间后,拿掉杯盖就会发现,虽然跳蚤继续在跳,但已经不能跳不出来了,再也达不到更高的高度了,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跳蚤效应。
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其中的原因。跳蚤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适应了这种情况,不再改变。不但跳蚤如此,人也一样,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许多人明白自己在人生中应该做些什么,可就是迟迟拿不出行动来。根本原因乃是他们欠缺一些能吸引他们的未来目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家长将孩子保护的很严实,限制他干这,禁止他干那个,给孩子设置了“带盖的保护瓶”,且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不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去试验自己的高度,禁锢了孩子思想,束缚了孩子的手脚,无形中阻碍了孩子的成长。久而久之,就像瓶中的跳蚤一样,在父母的设限,父母的天花板下,不再达到自己的高度。
“跳蚤效应”也是“自我设限效应”。有一个真实的例子,说明一个人若看不到自己的目标,就会有怎样的结果: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女人涉水进入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费罗伦丝·柯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从英法两边海岸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时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注视着她。在以往这类渡海游泳中她的最大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水温。15个钟头之后,她被冰冷的海水冻得浑身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几十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了船。而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
当别人告诉她这个事实后,从寒冷中慢慢复苏的她很沮丧,她告诉记者,真正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柯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两个月之后,她成功地游过了同一个海峡。她不但是第一位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记录还快了大约两个钟头。
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方向引领。哪怕是目标有点大,但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目标,一点一点去实现,无限靠近大目标。就如登门槛一样,一级一级,在梯级成功的体验下,逐级登顶大目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使我们产生积极性,让我们增加内驱力,让我们自律、自强,向着目标努力。
大宝上高中时,有一次和班主任老师的谈话。话中谈及屈原列传,孩子问老师想做其中的那个人物,老师说:渔夫那个角色。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大宝和老师说,也许我现在的思想还不成熟,我想相当屈原。这是孩子的真实想法。我也赞同她,人各有志,你能做的就是做好当下的学习。高中时,闺女给自己订的目标是“水青人七十”,被一个老师破解。闺女虽然目标有点高远,但她现在告诉我,就是因为定了这样的高目标,她才有了更大的动力。
高考完毕,闺女选学校,专业时,我们差点局限了她的“高度”。我们希望她能顺风顺水的填报公费师范生,稳定了一生的工作。但孩子的志向不在这里。最终放手,让闺女自己选择。现在想来,自己的格局是多么的小。幸亏闺女自己坚持,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自己走!我真的没想到孩子比我想象的要优秀的多。放手让孩子做自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自我设限"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跳蚤变成"爬蚤"并非自身已失去跳跃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后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父母自己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也不要给自己的给孩子设限,鼓励自己和孩子勇敢去超越自己。借此“跳蚤效应”来警醒自己。
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