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一篇关于与孩子共情的文章,我觉得很好学,但是一定要记下来,然后时常翻翻。
文章摘抄如下:
放学后孩子到家,告诉父母自己的小汽车被人抢走了,伤心欲绝。爸爸以“有什么大不了的,你有好多个,快去吃饭……”来“打发”孩子。你觉得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一定觉得自己的“难受”没有被爸爸看见和理解,甚至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中。懂得“共情”的父母,会这样回答——“他抢走了你的小汽车,你一定很害怕,很委屈,很难过。这个同学的行为太霸道了,当时还发生了什么呢,你有跟我说说当时的情况,看看我能帮你什么?”在这句富含“共情”的回应的“标准答案”中,有着一个“共情万能公式”,值得参考并牢记:第一步:复述事件,描述感受。你的小汽车被抢走了,看得出来你非常伤心/恐惧……第二步:倾听理解。当时还发生了什么呢,能跟爸爸/妈妈说说看吗,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你……当孩子能从父母这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被看见被接纳的,就能更好地面对自己的情绪,也会更愿意找父母寻求帮助,一同面对问题。
与孩子的每一次共情,都是对孩子情绪的一次解码。家庭教育从来都没有捷径,只有共情孩子的情绪、感受,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