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听话一点,我就不会这么生气。”或者“你惹我生气。”“你让我伤心。”“你怎么就不能像谁谁谁一样……”仿佛我们的烦恼都是因为孩子的错。可是,父母生气必定是因为孩子不好吗?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为什么父母面对相同的情形或同一种孩子的行为,却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孩子蹦蹦跳跳、爬上爬下,有时候父母看着觉得是活泼可爱,但有时候却觉得烦人、讨厌;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并且对父母表示厌烦,有些父母会生气,指责孩子,而有些父母则会感到内疚、自责。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例:机场的大厅里,大家都在安静的候机,有两个小孩一直在争吵、打打闹闹,这样的行为让周边的行人很反感、很讨厌。终于有个人忍不住了,找到孩子们旁边的爸爸想让两个孩子安静下来。孩子爸爸说,实在是抱歉,两个孩子的妈妈刚刚去世,他们在争抢妈妈的遗物,一会就能完事。大家听到说孩子们为了妈妈的遗物而引发争吵,就都释然了,哪怕声音仍然没有降低,大家都觉得没有关系。为什么大家在前后有两种不同的情绪和反应,是因为大家对孩子吵闹这件事的认知改变了。可见,我们内心的观点、认知对我们的情绪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对孩子、对自己抱着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观点,那么遇事容易生气、沮丧就在所难免了。要知道我们的烦恼,不是源于我们的遭遇,而是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孩子的行为之所以会让我们怒火中烧,是因为在大人眼中他们的行为出现了偏差。事实上,他们有些行为是正常的,只是不符合父母的要求而已。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制止孩子、要求孩子,而不考虑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和所处的成长阶段,倾听和解读孩子内心的声音,然后使用孩子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辨别对错、划分是非。接纳孩子,就是在接纳不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