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教育心得
赵瑾萱妈妈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晴

孩子教育日记我常常感觉有一件很纳闷的事情,那就是中国的父母特别喜欢孩子乖巧、听话、孝顺,而不喜欢孩子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个性,[转贴]许锡良:中国的父母要以教育孩子为乐-。这个乖巧、听话、孝顺数千年来,就这样一直压在中国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的头上,成为代代相传的一个沉重负担。特别是那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更是数千年来,把每一个中国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这些的要求简直就像瘟疫一样,代代相传,人人相染。所谓游必有方的“方”,其实说一千道一万,概括起来无非是“升官发财”四个。孩子能升官,能发财,游在外,就是“有方”,否则就是“无方”的。如果像国外那样,孩子长大,爱干吗干吧,任由孩子自己作出选择,就是去非洲当志愿者也好,去南极洲探险也好,父母一概不干涉,充分给孩子以自由,这在中国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孟子在谈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候,除了无后——也就是没有生男孩,女孩子无论多少都是不算“后”的——其他两不孝中最重要的就是升官发财。这三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中,生养孩子,就是投资,作为孩子负担沉重,人这一生,既要让父母禄星高照,还要寿星照,同时福星高照,管了经济,还要管荣誉,还要管血脉延伸,枝繁叶茂,如此代代相传。在孝道如此功利的生育观与教育观下,中国人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特别是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可能真正地去敬畏孩子的生命,在许多父母眼中,孩子就是用来投资的。我在你身上花掉多少钱财、时间、精力,将来一定要加倍偿还。因此,中国人养育孩子,就缺乏真爱与真情,如果养育过程稍为繁杂一些,就感觉吃了大亏。因为,付出与得到之间存在着一个计算成本的问题。我观察到,中国父母与西方国家的父母在对待孩子最大不同的一点就是,中国父母特别喜欢用孝来管束孩子,孩子不是作为人的的生命个体来尊重,而是作为私有财产被照管着。因此,中国父母多望子成龙或者望女成凤,期望越高,干预也就越多,有希望成龙成凤时,工作就做得很耐心细致,没有希望出人头地时,就怨天尤人,甚至干脆就逃避父母的责任。任孩子自生自灭。孩子除了作为谋利求名的工具,似乎就没有别的意义,更谈不上其他的乐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孩子的父母常常很少带孩子,经济好点的就放给保姆,经济差点的就放给爷爷奶奶。自己外出务工或者旅游,寻欢作乐。但是,我看到许多旅游景点,外国人常常就带自己吃奶的孩子一起出国玩。我还在海南的三亚的亚龙湾沙滩上看到一个年轻的俄罗斯单身妈妈,一手提沙滩椅,一手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在沙滩上与孩子玩得不亦乐乎。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我们常常在孝道的观念下,总感觉孩子是罪恶,是负担,是父母的累赘,只有孩子亏欠父母,而不存在父母对不起孩子,教育文摘《[转贴]许锡良:中国的父母要以教育孩子为乐-》。功利之心一旦过强,纯粹的天伦之乐就不可能有。其实,为人父母,就是要学会体验生养孩子本身所带来的乐趣,而不要那样功利。作为父母唯一所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以身心的自由,放飞孩子的思想与个性,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与孩子一起来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去发现,人生的乐趣与人生的过程及人生的目的就是这样统一在一起的。一个孩子被带到人间,确实是一件头等的大事。作为父母,从孩子诞生那一刻,你的生活就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把这种变化看成是人生幸福的另一个开端,而不能够认为孩子打破了自己原来的生活节律。在这里,作好为人父为人母的心理准备是最重要的。看着一个新的生命逐渐在你面前快乐地成长,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形成他自己,看着孩子哭,看着孩子笑,看着孩子胡闹,看着孩子犯一个又一个错误,看着孩子无助地看着你……这一切其实都是乐趣。作为父母,不急躁,不需要动气,更不用气急败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其乐无穷的,难道还需要别的什么回报吗?有时,我们的父母感到累,感觉自己付出了太多,吃亏太多,感觉孩子又没有能够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因此,心急如焚,气急败坏,爱之深,恨之切,以致恨铁不成钢,养育孩子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爱得懦弱,爱得自私。为什么就不能够以平常之心对待孩子的成长呢?孩子的生命中有许多东西,无论好坏,无论是否满意,即使是给予孩子的生命的父母也是不能够改变的。只能够承认,只能够接纳。心地坦然地接受孩子与生俱来的一切。孩子对父母来说,首先是一个生命,一个人的生命,他需要的是敬畏、尊重与保护。他不是父母炫耀的工具,更不是父母谋利的工具,孩子平凡而善良的一生,也可以过得幸福与快乐。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是一种有害的价值追求。这是一种毒品,总使人陷入之后难以自拔。嫉妒、怨毒、虚荣、算计、邪恶等等,都是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在这里,教育孩子本身就不会有什么乐趣,而是一种苦不堪言的状态。一些父母常常对不太听话的孩子吼叫:“我们把你拉扯大容易吗?”有时孩子也会无师自通地回敬父母:“谁叫你把我生出?”因此,这样的孩子就被称为问题孩子,被作为逆子而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却没有想过,每每有此类情况出现,首先过错在父母,所谓“母不母,则子不子。”由于有此种心态,因此,在中国社会,中国学校里,广泛掀起感恩教育,完全站在父母强势群体一方,对孩子问责。其实许多孩子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非常匮乏的。即使所谓富裕人家,也只是物质上丰裕,而精神上也是贫乏,严重缺乏真爱,缺乏真性情,缺乏人生的乐趣。从小就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残酷地压迫着,自小就失去了童年的天真。中式教育,有如牧羊养鸡养猪,西式教育才是建立在对儿童的充分尊重之上。西式教育才有真正的童年,才有生命个性,也才有真正的快乐。教育,常常是一个民族文化与思想水平及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而家庭教育更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拥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又常常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什么时候,中国的父母不再将孩子看成自己的私产,不再是孩子的保姆,而是孩子的生命伴侣与精神导师,我们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教育孩子才不会是负担,而是人生历程中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为了能够享受这种人生乐趣,我们有必要有意将孩子的童年延长一些,让父母与孩子一起在童年中快乐地享受人生。20XX年x月x日星期五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孩子教育日记

风会简笔画

孩子教育日记

我常常感觉有一件很纳闷的事情,那就是中国的父母特别喜欢孩子乖巧、听话、孝顺,而不喜欢孩子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个性,[转贴]许锡良:中国的父母要以教育孩子为乐-。这个乖巧、听话、孝顺数千年来,就这样一直压在中国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的头上,成为代代相传的一个沉重负担。特别是那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更是数千年来,把每一个中国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这些的要求简直就像瘟疫一样,代代相传,人人相染。所谓游必有方的“方”,其实说一千道一万,概括起来无非是“升官发财”四个。孩子能升官,能发财,游在外,就是“有方”,否则就是“无方”的。如果像国外那样,孩子长大,爱干吗干吧,任由孩子自己作出选择,就是去非洲当志愿者也好,去南极洲探险也好,父母一概不干涉,充分给孩子以自由,这在中国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孟子在谈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候,除了无后——也就是没有生男孩,女孩子无论多少都是不算“后”的——其他两不孝中最重要的就是升官发财。这三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中,生养孩子,就是投资,作为孩子负担沉重,人这一生,既要让父母禄星高照,还要寿星照,同时福星高照,管了经济,还要管荣誉,还要管血脉延伸,枝繁叶茂,如此代代相传。在孝道如此功利的生育观与教育观下,中国人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特别是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可能真正地去敬畏孩子的生命,在许多父母眼中,孩子就是用来投资的。我在你身上花掉多少钱财、时间、精力,将来一定要加倍偿还。因此,中国人养育孩子,就缺乏真爱与真情,如果养育过程稍为繁杂一些,就感觉吃了大亏。因为,付出与得到之间存在着一个计算成本的问题。我观察到,中国父母与西方国家的父母在对待孩子最大不同的一点就是,中国父母特别喜欢用孝来管束孩子,孩子不是作为人的的生命个体来尊重,而是作为私有财产被照管着。因此,中国父母多望子成龙或者望女成凤,期望越高,干预也就越多,有希望成龙成凤时,工作就做得很耐心细致,没有希望出人头地时,就怨天尤人,甚至干脆就逃避父母的责任。任孩子自生自灭。孩子除了作为谋利求名的工具,似乎就没有别的意义,更谈不上其他的乐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孩子的父母常常很少带孩子,经济好点的就放给保姆,经济差点的就放给爷爷奶奶。自己外出务工或者旅游,寻欢作乐。但是,我看到许多旅游景点,外国人常常就带自己吃奶的孩子一起出国玩。我还在海南的三亚的亚龙湾沙滩上看到一个年轻的俄罗斯单身妈妈,一手提沙滩椅,一手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在沙滩上与孩子玩得不亦乐乎。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我们常常在孝道的观念下,总感觉孩子是罪恶,是负担,是父母的累赘,只有孩子亏欠父母,而不存在父母对不起孩子,教育文摘《[转贴]许锡良:中国的父母要以教育孩子为乐-》。功利之心一旦过强,纯粹的天伦之乐就不可能有。其实,为人父母,就是要学会体验生养孩子本身所带来的乐趣,而不要那样功利。作为父母唯一所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以身心的自由,放飞孩子的思想与个性,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与孩子一起来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去发现,人生的乐趣与人生的过程及人生的目的就是这样统一在一起的。一个孩子被带到人间,确实是一件头等的大事。作为父母,从孩子诞生那一刻,你的生活就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把这种变化看成是人生幸福的另一个开端,而不能够认为孩子打破了自己原来的生活节律。在这里,作好为人父为人母的心理准备是最重要的。看着一个新的生命逐渐在你面前快乐地成长,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形成他自己,看着孩子哭,看着孩子笑,看着孩子胡闹,看着孩子犯一个又一个错误,看着孩子无助地看着你……这一切其实都是乐趣。作为父母,不急躁,不需要动气,更不用气急败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其乐无穷的,难道还需要别的什么回报吗?有时,我们的父母感到累,感觉自己付出了太多,吃亏太多,感觉孩子又没有能够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因此,心急如焚,气急败坏,爱之深,恨之切,以致恨铁不成钢,养育孩子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爱得懦弱,爱得自私。为什么就不能够以平常之心对待孩子的成长呢?孩子的生命中有许多东西,无论好坏,无论是否满意,即使是给予孩子的生命的父母也是不能够改变的。只能够承认,只能够接纳。心地坦然地接受孩子与生俱来的一切。孩子对父母来说,首先是一个生命,一个人的生命,他需要的是敬畏、尊重与保护。他不是父母炫耀的工具,更不是父母谋利的工具,孩子平凡而善良的一生,也可以过得幸福与快乐。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是一种有害的价值追求。这是一种毒品,总使人陷入之后难以自拔。嫉妒、怨毒、虚荣、算计、邪恶等等,都是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在这里,教育孩子本身就不会有什么乐趣,而是一种苦不堪言的状态。一些父母常常对不太听话的孩子吼叫:“我们把你拉扯大容易吗?”有时孩子也会无师自通地回敬父母:“谁叫你把我生出?”因此,这样的孩子就被称为问题孩子,被作为逆子而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却没有想过,每每有此类情况出现,首先过错在父母,所谓“母不母,则子不子。”由于有此种心态,因此,在中国社会,中国学校里,广泛掀起感恩教育,完全站在父母强势群体一方,对孩子问责。其实许多孩子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非常匮乏的。即使所谓富裕人家,也只是物质上丰裕,而精神上也是贫乏,严重缺乏真爱,缺乏真性情,缺乏人生的乐趣。从小就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残酷地压迫着,自小就失去了童年的天真。中式教育,有如牧羊养鸡养猪,西式教育才是建立在对儿童的充分尊重之上。西式教育才有真正的童年,才有生命个性,也才有真正的快乐。教育,常常是一个民族文化与思想水平及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而家庭教育更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拥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又常常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什么时候,中国的父母不再将孩子看成自己的私产,不再是孩子的保姆,而是孩子的生命伴侣与精神导师,我们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教育孩子才不会是负担,而是人生历程中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为了能够享受这种人生乐趣,我们有必要有意将孩子的童年延长一些,让父母与孩子一起在童年中快乐地享受人生。

五(2)班

赵瑾萱妈妈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822481
推荐日记
《共同抗疫,温暖相伴》
《孩子的青春期》
《网课反思》
《读书笔记》
《婆婆生日》
《亲子日记349篇》
《读书笔记》
《亲子日记》
《疫情当下如何居家学习有感 第77篇》
《希望》
《亲子日记第300篇珍惜网课时光》
《居家上网课的趣事》
《疫情期间,如何居家学习有感(2047)》
《女儿们的手工和画画(第45篇)》
《读书笔记》
《网课的第二周》
《2022年12月11日 322篇》
《对学习的认识》
《大扫除》
《12月11日》
《第992篇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晴》
《12、11日 周日》
《亲子日记》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317)》
《12月10日学习感悟》
《勇气的力量》
《怎么说服孩子努力学习》
《随手记》
《273 12月11日》
《劳动最光荣》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