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27日星期五晴
今天是我们蒲公英早读群里诵读《中庸》的第一天,九个人同框读书,还是第一次尝试,之前都是四人同框,现在微信升级之后,可以九人同框。共同读书的人多了,感觉就不一样了,要记好自己是在哪个老师的后面,要全神贯注的看着书,轮到自己读的时候要能接上。薛老师的办法很好:在其他的老师读的时候自己也小声的跟着读,这样既不容易分心,又能准确的接上。每个老师读出来的声音不同,韵味也不同,所以记住自己前边的那个老师并不难。
昨天晚上的时候,我自己匆忙的对照着万老师的版本,纠正了一下自己书上的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段落不一样的也做了标注,唯独标点符号没有校对。今天早上读书是每人一小句,所以起初我想用电子版本的跟着读,结果不习惯,没有跟上大家的节奏,后来干脆还是按照自己书上的标点来读,虽然和大家的版本不一样,但是不管是读多了还是读少了,大家都没有计较,而是静静的等,耐心的跟随着,大家配合的都很默契。
作为农村的妇女,作为孩子的妈妈,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家里有两三个孩子的,好多都已经步入四十岁了,所以当我们在拿起书来读的时候,身边的人会有些不和谐的声音“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啥?”“呦,还读的是经典呢?能读懂不?上学的时候也没见这么用功呀!”“才识几个字啊?还读经典?装啥大瓣蒜?”“尤其在这费工夫的,还不如干点活,赚点零花钱呢!”这样差异的眼光,略带讽刺的言语,都很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的人追求物质,像李靖老师遇到的老乡“不管人家用啥办法,人家能赚到钱,这就是本事,能偷能抢来的的还不是一般人呢!”为了物质生活而不择手段,这样的意识,思想,真的是回到了老祖先的原始生活阶段,老祖先的生活“保命第一”——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可是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物质已经不匮乏了,反而匮乏的是精神食粮。生活在文明时代,当一个文明人,做文明事儿,这才是我们要修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当然要抓的是“精神”。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经典,我们要一直传承下去,朝代更替,时代变迁,历史进步,都在发生这改变,唯独祖宗留下来的经典一直都没变,一直都实用,所以传承经典,要从每个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