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之前,孩子依赖父母,父母控制孩子,在依赖和控制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关系。随着孩子认知、言语、行动力的提高,孩子有了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同时父母也感受到了“危机”。孩子用“唱反调”,反抗父母的控制,是在试图维护自我意识,掌握活动的自主权利。父母与其威胁孩子“不收玩具,就别吃水果”,不妨这样引导:“要吃水果了,先把玩具收起来”。与其说“不写完作业就别出去玩”,不妨改为“写完今天布置的作业,我们一起来玩一会儿。”家长避免自己说出“不”、“别”等类似提条件的词汇,降低孩子“唱反调”的欲望。唱反调,孩子情绪的出口当然,不是所有唱反调都是成长需要,有时只是孩子感受需要。知乎上有个帖子:明知道父母会伤心,为什么还对着干?一位网友有着深刻的体会。对孩子来说,他只是坚持了对的事。特别是当他想独立完成一件事,父母的干涉就是指手画脚的控制。可即便后来失败了,为了捍卫尊严,也要无理辩三分,更何况父母说教的态度,太令人气愤。其实,所有的争辩,都基于我们过于坚信“我对你错”,无论父母亦或孩子。只不过,青少年具有“独特自我”的认知特点,他们将自我体验当做世界的中心,不理解人与人感受不同、观点各异。当亲子间意见相悖时,对孩子而言,就是独立宣言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