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在教师的办公室里听到过如下对话?“这些学生是真的不行啊。如果是去年教的那些学生,这种难度的题目是没有问题的……”
“是不行啊。这些学生们啊……”
我不喜欢这种议论。如果教师在开始时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就会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揭示的一样。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国王皮格马利翁直希望自己爱慕的女性雕像能变成真人。
最终,爱神阿芙洛狄忒满足了他的愿望,将雕像变成了真人。
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自他人的期望和赞美能使结果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在 20 世纪 60年代通过实验证实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实验中罗森塔尔将学生分成 A、B两个小组,并分别将老鼠分给每组的学生,让他们训练老鼠走出迷宫。
分配老鼠时,罗森塔尔对A组的学生说:"这组老鼠是接受了基因重组的非常聪明的老鼠。”而对B组的学生说:“这组老鼠是在街上捕捉的随处可见的普通老鼠。”但实际上,“非常聪明的老鼠”一说完全是谎言。 A、B两组学生的老鼠都是在街上捕捉的随处可见的普通老鼠。
虽然是同样的老鼠,但由于实验前的说明不同,导致A组的“非常聪明的老鼠”与B组的“极其普通的老鼠”的实验结果产生了巨大差异。A 组老鼠走出迷宫的能力明显高于 B组老鼠。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老鼠抱有的期待不同。A组学生认为“这是特别聪明的老鼠”,所以即使老鼠出错也会耐心地坚持训练。而B组学生从实验之初就对老鼠不抱有任何期待,如果老鼠出错,学生们就会认为“这些老鼠果然是不行啊”。原本它们就太平庸了,因此出错是必然的,无论对它们进行怎样的训练,它们都不可能顺利地走出迷宫。
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这件事上,道理与上述事例相同。如果最初就对学生抱有放弃的态度,那么又何谈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呢?
教师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教育学生。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期待学生天生就具有良好的素质是没有道理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恰恰为展现教师的教育能力提供了机会!只有遇到这样的机会,对学生的欠缺之处进行训练才能促使他们提高。
在新学期开始后,我要改掉之前的观念,努力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在教导学生时至少要坚信:“这些学生都是天才,他们一定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