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上对学习动力的定义是这样的:学习动力是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它不只是涉及学生要学或想学,还涉及计划、目标导向、对所要学习与如何学习的任务的反省认知意识、主动寻求新信息、对反馈的清晰知觉、对成就的自豪与满意和不怕失败。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学习动力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指得是一种暂时的唤醒状态,也就是想学和要学;第二个方面指的是一个人一般的人格特征,比如反省认知意识、不怕失败等等。然而,我们平常对待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只注重了第一部分,就是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去学习,比如批评、指责、监督等等,但是我们忽略了更加重要的第二部分,即对于人格特征的培养。比如,前面列举的“别叫我妈,我都不想有你这么丢人的儿子”“我在你身上看不到任何希望”……如果孩子经常听到妈妈说这些话,好的情况是他能理智的判断出这是妈妈的气话,妈妈是想让我好好学习,进而暂时唤醒了自己的学习状态。但现实中与这些话所匹配的恐怕更多的是一些不好的情况:他已经被妈妈的话严重的挫败,已经没有办法分辨妈妈是在说气话还是妈妈真的不想要我了,所以可能会引发出很多破坏性的行为,也容易让孩子形成了 “我很差”“我没能力”“我不行”“我不值得被爱”“我是混蛋”“我没有未来”等一些内在的观念,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学习的动力受到损伤,使孩子不具备“不怕失败”的人格特征,甚至让他在以后工作生活中也会有更大的压力。所以,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动力时,家长一定不能目光短浅地只是激活孩子想学或要学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要从长远的角度去培养孩子求知和不怕困难的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