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看了王纪琼的一个关于如何处理孩子冲突的视频,很有感触。他说家长之所以会觉得孩子不懂事、叛逆,其实是因为没有搞定孩子。这句话咋一听好像又是一句废话,就如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样。但是听他讲完,才明白想表达的是很多时候家长没有真正的理解孩子的需求,没有给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经历、自己承担后果的机会,压抑了孩子,才激发了孩子的叛逆。因为我们急于替孩子做决定,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正好今天早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让我感同身受。早晨乐乐起来以后带他去洗手准备吃饭,我顺便给他洗了一下脸,然后乐乐就不高兴了。我用毛巾给他擦脸,他生气的把毛巾扔在地上,而且不许捡起来,不允许我离开。乐乐一直处在情绪的失控过程中,我用了很多办法哄他,吓唬他,甚至也打了他几巴掌,但没有什么效果,乐乐就是不依不饶,非得要求我站在原地不要动。
我认为他是在混账,也开始生气了,心里想等他妈妈上班以后再狠狠地揍他一顿。我以为揍他一顿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和最终办法。但是他妈妈却做了另外一个决定,她让我们听乐乐的意见,都回到了事情开始时的位置,乐乐的情绪开始平复了很多。然后妈妈问:你是不是想把毛巾自己挂回去呀?乐乐点了点头,我就抱着他把毛巾挂好,转眼间一切都烟消云散,乐乐变成了那个开心可爱的小孩。
这件事值得我仔细咀嚼,永远铭记。
最大的启示就是:不要急着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认为他不懂事、不听话、混账,然后用粗暴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最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孩子推到我们的对立面,逼迫他用家长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结果就是真正的叛逆。如果没有把孩子的心给捋顺了,没有把他的情绪给调整好,最终这一切都会反馈到我们自己身上。
教育孩子真的需要运用我们老祖宗的智慧:那就是以迂为直。生活不是数学题,两点间直线看似最短,却往往到达不了。试着换一种方式,换一个方向,迂回一下,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尝试,多一些理解,才能够真正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