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研读了《教学勇气》中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完整》中前三篇文章的内容,分别是:教学方法和技巧之背后、教学与真我、当教师失去心灵。
书中提到这样一段话:“30年来,我努力探索教学技巧,上的每一节课都是这样的: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我掌握了的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与学生面对交流时,唯一能供我即席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我认同,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我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者“你”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学技巧虽至关重要,但身为人师的自我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正确的自我意识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能起到榜样的作用,更好地去意识到学生的地位。
这本书中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完整。作者用这样一段内容来解释了上面这句含义深远的假设:“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课里,我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的能力,比起依赖于我采用的方法,更依赖我了解和相信我的自己,并愿意使其在教学中运用,且敏于接受其影响的程度”。再次强调了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文章中还提到在教学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形成的联合不在于教师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这里的心灵是取它古代的含义,是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文中提到自我认同和完整不是用来雕饰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花岗石,而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自我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我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在认识自我的时候要客观的认识,不能夸大自负也不能自我否定,因为自我并非有无限的伸缩性—它既有潜力,也有局限。要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