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细读越发觉这是一本好书,字字珠玑,敬佩作者独到的见解,也越来越崇拜他。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便是“如果教学不可局限于技术层面,就不用因要把作为教师的独特天赋才干硬塞进强求一致的方法框框中而痛苦,不用遭受遵循别人开出的、强求一致的标准的痛苦。当今教育中处处可以感受到这种痛苦: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因感到被贬低而痛苦,为被迫屈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而痛苦”。优秀的教学不该被破格为技术,就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教学特点,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如果我们评价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仅仅是从教学技巧方面,那未免也太片面了。“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当我们过度去追求教学的技术或者将技术作为评判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时,是否忘记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她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她们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她们会笨拙而又真诚的表达自己的喜欢与热爱,也会有伤心敏感,她们渴望爱与被爱,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因为她们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单纯的人,而不是像被驯化成没有情绪只知道学习的机器人。
在《当教师失去心灵》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我们灰心、泄气,部分原因在于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工作”,“为了减少我们易受到的伤害,我们与学科分离,与学生分离,甚至于我们自己分离,我们在内部真实与外部表现之间建立了一堵墙,我们扮演着教师的角色,我们的话语陈述脱离了我们的心灵”。这就像我们为了使自己免受伤害,在自己的心里筑起了一座高墙,在自己的脸上戴上了一个冰冷的面具。我们确实减少了可能犯错误的风险,但如此这般,又如何能让学生信任,如何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时间久了,我们脸上的面具是否也会摘不下来,从而使自己与自己分离?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其实是相互包容的、相互学习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愿我们都能不忘记自己选择这份职业的初心,拥有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