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校长在教育艺术随想录中,提出“统一目标,鼓励先进,允许落后,允许不同节奏、多元的方式”,这是尊重人性化、科学化的一种表述,符合现代治理的科学观。但要有健康的机制和舆论引导,就是落后的不能说风凉话、拖后腿,有好话则鼓励,无好话则缄其口。要把这样的一种舆论慢慢变成一种生态,加以保护、延续、继承、发扬。
当下我们经常大谈特谈激励机制、激励制度,其实大多教师个体来说,通过经历10年或10多年教育洗礼,一个固化的思维和生活范式已经形成,参加工作后,年年不同层面、不同内容的再培训、再考试、再上岗,似乎没有改变什么,起码改变工作效果没有多少,该优秀的还是优秀,该躺平的还是躺平,可能的局面是优秀的越来越少,躺平的越来越多。不谈激励,能保护好老师的教育初心、教育热情,就足够好了。不谈激励,能保护好学生的童真灵动,到了六年级也能有一年级“口无遮拦”的表达,还有掩饰不住的笑脸,对学校的向往、对老师的喜爱,功德无量。
聚焦于不应干什么,是以批评为主的行为方式;聚焦于应该干什么,是以表扬为主的行为方式。转变思路,由“不应干什么”向“应干什么”转变,引发当事人的思考,由内及外的产生工作(或学习)动能和内生力,自驱、自觉、自我发展才是真正的生态发展。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就是生命。人生亦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