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论讲过:
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
于是,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一致。
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确立为一种主要意见,形成一种螺旋式的过程。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也是如此。
当班内的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努力学习时,“努力学习”就会变成一种主流倾向,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支持和追捧。
在这种环境下,不学习的人就会变成一种“异类”,很容易产生孤独感、恐惧感甚至是羞耻感,而不得不选择顺从主流,加入努力学习的大军,荀子所谓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10来岁的孩子,你跟他讲再多的大道理,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没有太多的选择权,会很局促,他们没什么感觉。
他们渴望的是我在现在的群体里极度舒适,是一个优秀的,被人认可、觉得很厉害,被喜欢的孩子。
好学校和差学校,“厉害孩子”的标准是不同的。
好学校的孩子也攀比,但他们比的是学习力。
在我看来,好学校,最核心的价值不是老师好,教学水平高,而是因为好学校都是相对优秀的学生组成的群体。
有一帮优秀,爱学习的小伙伴,学习氛围必然会更好,同学之间潜移默化的你追我赶,会形成一种彼此赶超、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如果过程中还萌生了某个远大理想,并愿意为之付出巨大努力,唤醒了自驱力的觉醒,那将是另外一个巨大的惊喜。
学而思一亲老师说过一句话:孩子的成绩,小学看家长;初中看伙伴;高中看自己。
说的就是,小学孩子,家长足够重视,孩子一般学习不会太差。
上了初中,老师、同学、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大于家长和孩子自己。
而高中,孩子心智成熟了,别人对他的影响相对有限,决定孩子成绩走向的只能是自我驱动。
所以,在学生年纪不大,自驱力还不足,但自我意识却快速觉醒的初中阶段,帮他找到一帮优秀的小伙伴、战友,在学习的战场上,就等于有了神助攻,至少不用担心被人拖后腿。
如果可以,在孩子和家庭可承接的范畴内,尽量帮孩子争取一个好学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