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启发引领我们心灵的导师》《铸造我们的学科》和《教师的内心》三篇文章。
作者帕克•帕尔默以自身的求学和教学经历,以及与X教授的私下交谈为例,告诉我们,教学不再于拼命模仿名师优师,克隆名师优师的风格,廉价的模仿是吸引不了学生的,要寻找一种与我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心中教学方式要与我自己的个性整合,就像名师优师的教学方式契合他们的个性一样——他们之所以有魅力,关键在于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期间找到了一致性。这对于教学经验少、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引导我可以少走弯路,不必再去刻意模仿克隆网络上名师优师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的方式。要找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处分发挥自己的天性。
“我们更多的了解了自我独特性,我们就能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技巧,优秀教训则从中产生”,作者启发我们,不需要受专业文化鼓励我们去做的那样,用教学技巧来掩盖我们主欢本来的面目,相反可以使自我天资更好地表现出来,从中产生最优秀的教学。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完整的呐喊。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才会发生教学。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如何才能做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如何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独处静思?找朋友倾诉?还是外出散心?作者建议用“自言自语”的方式。与自己对话,不需要开始于清晰的目的、目标和计划,要从实际效果来衡量内心对话的价值,就像和朋友对话一样。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只有发自内心的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快乐、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