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7 星期二 阴 亲子日记第1914天——六年级李嘉琪妈妈
闹钟响了,嘉琪吃了早餐上学去了。二宝骨碌爬起来,说要起床了。自己穿着小拖鞋走到了卧室,看到姐姐的果汁,笑着说“姐姐浪费。”
早餐结束,送二宝去幼儿园,今天穿的单薄一些,他说很热,自己选择了衣服。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今天预报温度还是挺高的。最近很多孩子感冒了,穿衣一定要注意了,明天又要降温了,忽冷忽热的天,老人和孩子受不了,最伤身。不过这也是春天的特色,俗话说春捂秋冻,衣服还是不要换的太快。
下午接二宝放学,谁知又加班,风尘仆仆的一路加速,又遇上堵车,小跑到教室,一看到老师的身影便把二宝的名字脱口而出。二宝乐呵呵的跑出来,看到我忙喊着妈妈,和老师挥手再见,牵着二宝的小手走在校园里。春风拂面,非常惬意。二宝说“妈妈,明天能早来接我吗?”我点点头,可以。一路上二宝向我诉说在园里的快乐,自己用积木做了毛毛虫,还会飞呢。是的,毛毛虫最终回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父母舍得放手的家庭
一位妈妈向另一位妈妈请教:“怎么你家孩子早上不用催就自己乖乖起床了?我家孩子每天早上都要三催四请,出个门跟打仗一样。”这位妈妈说:“没什么办法,就是不去催他,我们不催孩子,孩子就会自己催自己。”
孩子也不是天生就这么省心的,刚开始的时候,这位妈妈每天早上也是手忙脚乱的,恨不得直接给孩子装个加速键。后来她觉得总这样催不行,于是就对孩子说:“以后我们早上七点半出门,我不会催你,只会提醒你,但是如果迟到了,老师只会批评你,不会批评妈妈。”刚开始,孩子不当一回事,依然慢吞吞地起床、刷牙、吃早餐、出门。没有妈妈的催促,毫无疑问,孩子迟到了,并且挨批评了。放学后,孩子一脸委屈,怪妈妈害自己迟到了,妈妈又把之前按的话说了一遍。第二天,孩子还是不急不慢的,妈妈提醒了一下,想到昨天迟到被批评了,孩子立刻加快了速度。虽然还是迟到了,但是已经比昨天早一点了。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孩子早上再也不用催,自己看着时间起床、刷牙,吃早餐,也再也没有迟到了。
当你希望孩子自律、而不是事事由自己去掌舵时,就一定要学会放手,看着他犯错不去插手,看着他慢吞吞的不去帮忙。永远做一个陪练而不是比赛的主导者,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去,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也是一样的,只要让自律真正得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才能变成一个自律的人。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多管一点,成长的过程中多示范一点,长大后多给孩子一点自由,孩子的自律就是这样形成的。
父母以身作则的家庭孩子的自律,从来不是父母逼出来的,而是引导出来的。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要想有一个自律优秀的孩子,首先得看作为原件的父母自身是否足够自律。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思进取;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却熬夜玩游戏刷手机;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自己却在践踏规则。这样的父母,越逼孩子,孩子越叛逆,甚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在孩子心里会越来越没有威信。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他热爱读书,每晚7点后就是他的学习时间,这段时间谁都不许打扰,不论天气炎热还是寒冷,从不更改。正是因为他以自身的行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他的这种“读书无止境”的观念,才能悄悄植入孩子心中。他的儿子年近三十,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发奋学习,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最高级的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指挥,而是和孩子一起相伴成长。好的家庭,父母的角色是多元的,他们不只是父母,还是孩子的朋友,是他们的引路人,更是他们的榜样。而糟糕的家庭,爸爸只做“提款机”,妈妈只做“生活保姆”。教育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父母示范多一点,说教少一点,孩子的成长之路才会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