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帕尔默对待头脑与心灵就是一个整体,让我想起了网络上大火的名句:“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当你的身体在路上,说明你健康、向上。当你的灵魂在路上,说明你自由、进取。如果它们一起在路上,那应该就是我们所期望的所向披靡吧,我们都想做一个有力量感的自由人。
同样,在教学中尊重这种对立的统一可能促使我们更完整。想,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做起来可能又是另外一种结果。美好的愿景可能在实践中备受打击压迫。班里有一个孩子,有着聪慧的头脑,天赋是我们认为极好的苗子。可是个人的行为习惯极差。例如课上会不由自主的发呆走神,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期末考试的时候都能在考场上呆坐着空想,任由试卷空白。平时的作业更是稀巴烂,一节课磕磕绊绊的完成两三道题目,时时催促中才能勉强完成。与其母亲交谈中得知,从小一直是这个状态,本想着大一点会改善,不曾想一直拖拉到现在还是老样子,母亲也在崩溃中无奈叹息,并直言就是不想写作业。一年半的时间都在与其博弈,软硬兼施但收效甚微,时时徘徊在想要放弃但又不能放弃的边缘。曾让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给其写一封信,三两句的建议即可,没想到同学们利用午饭空闲时间,精心设计信封奉献自己的箴言,并直言除了学习和习惯不好,他大方仗义乐于助人等平时的表现都很棒。当我把所有的信件都交给他的时候,他很感动,脸红到了耳朵根。我想他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善意,接下来的表现稍有改善提高,但要从本质上改变还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努力的。当时的愧疚是真的,但做不到所有人期望的那样也是真的。纠结苦恼了好久,看着依然宠辱不惊,风轻云淡的样子,我想这些表现虽然是他在学习上的绊脚石,但也是他的生存法则,一味地催促批评反而增加了他的钝力感,人文关怀也显多余。他暂时也没什么远大目标和强烈追求,缺乏内部驱动力,你再滔滔不绝的与他讨论努力学习,显然对牛弹琴,他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的性格不适合太多的说教,光凭自己现有的策略显然行不通。关注到了他的身体,到达不了他的灵魂高度,还想摆渡他的人生,显然不可能。我想应该转换角度重新考量,他依然是可爱的孩子,身上的优点闪闪发光,我不需要苦恼他的学习,相对于学习,其他的发展同样重要,可能对于未来的他更重要,一味地强硬的改变他可能是一种深深地伤害,阻碍他的自由伸展。
我想这就是教育的矛盾点吧,统一但又迥异,个体差异不允许批量的模拟,特别的他需要专业的对待,我们需要更专业更全面的发展,我们要先把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一起支愣起来,足够应对迎面而来的风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