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诗云的舅妈和表哥一起来接着她,去舅舅家玩去了,这是两个小家伙分别了五天后的重聚,他们每次的表现都非常的激动,终于可以一起玩了,好像这件事能激励着诗云,激励着她在学校里的表现变更好。听诗云的老师说只要一想到放学可以去舅舅家玩,诗云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尝试不喜欢的东西,我想这是期待的动力。
期待的动力,往往让人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我不太明白其中蕴含的教育哲学,但是得到的效果总是让人满意的。就像诗云和表哥在一起时,他们两个的表现总有一个是更好的,表现好的就能成为榜样,带动了另外一个也变好,所以我感觉两个孩子一起时比一个孩子要好带,一是他们有了玩伴,有共同语言共同思维模式的同龄人,比跟父母待一起时更放松,不用祈求着我们陪她玩,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怎么玩,玩什么,玩的规则,而不用“哄”着我们陪她玩,所以这两个小家伙就特别想见面,甚至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每次的分别都在期待下一次的重聚。
这也让我有了可以“威胁”诗云的把柄,每当她不想干一件事时,我就“吓唬”她说,周六不让她和哥哥一起玩了,这一招屡试不爽,每次都能得到我想要的结果,期待的力量让诗云变得“听话”,同时她也跟哥哥好的方面学习,哥哥变成了她的榜样,她也成了哥哥的榜样,互相学习。诗云不爱吃菜,哥哥爱吃菜,诗云也会学着尝试,而且会跟上一句话“哥哥喜欢吃这个,我也要尝试一下”。
他们让每个周末都变得很期待,他们期待一起互诉这一周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期待一起玩他们才懂的游戏,期待一起“搞个小破坏”,期待一起藏匿在他们的秘密基地……这些事将成为他们多年以后的美好回忆。